第二百七十五章,關於鹽的問題(第3/3頁)

弘治皇帝想了想說道,說到鹽場出來的鹽要多少錢一斤的事情,他一下子語塞了,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這鹽場出來的鹽是多少錢一斤。

“陛下,這鹽商從鹽場上面拿鹽,他的成本其實可以幾乎是為零。”

劉晉想了想提弘治皇帝把話說完。

“成本為零?”

弘治皇帝和朱厚照一聽,頓時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這實在是駭人聽聞了。

“陛下,從弘治五年開始改納糧開中為納銀開中,不知道陛下有沒有發現,這收上來的鹽稅一年比一年少,而邊軍這邊的軍費開支卻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劉晉點點頭,想了想又問道。

弘治皇帝一聽,雙眼有些茫然,他這個儒家教育出來的皇帝,一向講究以仁德治國,對於財務數據這種東西,他也就是聽一聽周經念一念,根本就不會去細細看一看其中的各項數據變化,當然是不清楚這些事情。

“是又如何?”

弘治皇帝想了想說道。

“陛下,這鹽稅為何會一年比一年更少?”

“朝廷如此多的鹽場,為何一年僅僅只能夠收到百萬兩的鹽稅?”

“陛下英明睿智,我想這其中的很多東西,陛下都是很清楚的。”

“不知道陛下有沒有去過鹽場?看一看灶戶的情況?我想只要陛下去看一看就會明白我為何說這些鹽商從鹽場拿的鹽成本幾乎為零了。”

劉晉腦海中有很多東西要說,只是想了想又說不出來,有些東西雖然知道,但卻不能說,像這個好好的納糧開中為什麽施行不下去,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皇帝,不管是弘治皇帝也好,還是前面的明憲宗也好。

經常都會賞賜鹽引給皇親貴族,大臣之類的,這就等於是變相的占窩行為,辛辛苦苦運糧去邊境的商人拿不到鹽,那些沒有絲毫貢獻的人卻是能夠拿到鹽。

這賞賜的鹽引多了,這納糧開中的制度就執行不下去了,因為運糧去邊境的商人空有鹽引卻是拿不到鹽,因為鹽場的鹽產量有限,肯定是有限滿足那些權貴官員們的鹽引。

但你能說皇帝的錯?顯然是不行的,盡管眼前的弘治皇帝是出了名的好脾氣。

能夠從鹽場拿到鹽的鹽商都是手眼通天的人,這些人有的是手段偷稅漏稅,這也是為什麽收到的鹽稅越來越少的原因。

在弘治朝的時候還好,到了明晚期的事情,鹽稅更是少的可憐,甚至於不僅僅是鹽稅,其它的所有稅賦都少的可憐,江南地區的一個縣都收不到幾十兩銀子,想一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就是納銀開中的弊端,逃稅漏稅太過嚴重了。

以前的納糧開中就不一樣了,這糧食關系到的是邊軍,邊軍這邊只有收到了糧食才會給鹽引,想要偷稅漏稅都沒地方偷,畢竟關系邊軍的事情都是大事。

邊軍要是沒有糧食吃就會鬧事,自古以來這軍隊兵變都是大事,立即就會上傳天聽的。

聽到劉晉的話,弘治皇帝皺著眉頭沉思起來,鹽糧都是關系重大的事情,也是涉及到龐大利益的事情,裏面的腐敗有多嚴重,他當然知道。

只是一直以來在鹽這方面的事情,他所知道的都不算多,因為下面朝廷的這些官員是不會讓弘治皇帝知道太多關於鹽的事情。

給弘治皇帝的印象就是,這改了納銀開中之後,於國於民都是好事,朝廷多了鹽稅,鹽商也是可以不用辛辛苦苦運糧去邊鎮,老百姓似乎也可以吃到更便宜的鹽。

因為這樣的假象,所以弘治皇帝明知道這鹽和糧一樣,裏面腐敗橫行,卻是一直以來都沒有進行有些的整頓和改革,當然弘治皇帝本身智慧有限,又多倚重下面的官員,整頓也好,改來改去也好,其實都沒有辦法觸動那些人的利益。

“父皇,普通老百姓一天做工的工錢大概也就是三四十文左右,這一斤鹽就要賣幾十文錢,實在是太貴了,現在的鹽鐵制度對於朝廷沒有多少好處,對老百姓更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很多時候根本就吃不起鹽。”

“這個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鹽商,是那些鹽場的官吏,他們一個個都富可敵國,富得流油。”

這時朱厚照也是發言了,他做事要麽不做,要做的時候就非常認真,事先就讓人去調查了鹽商的事情,集合自己在外面時所知道的情況,也是有感而發。

聽到朱厚照的話,弘治皇帝的臉色就更不好看了,原本在他看來這幾十文一斤的鹽並沒有多貴,可是朱厚照一說,這普通老百姓做工一天才只能夠買一斤鹽的時候,他知道這個鹽真的很貴、很貴了。

普通老百姓可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做工,想要賺錢都很難,這幾十文一斤的鹽是真心吃不起的,這就好比後世的鹽如果賣幾百塊一斤的話,普通老百姓也是絕對吃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