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平衡與制度(第2/2頁)

正如劉晉所說的,有些人口口聲聲的喊著忠孝,但背地裏做出來的事情卻是上無君王下無父母,這以儒家提倡的忠信治國給人的感覺總好像是理想主義。

有些人也確實是對皇帝忠心對父母孝順,可是這些人往往又沒有什麽才能,空有忠孝,卻根本辦不好任何的事情,有時候甚至還會適得其反,誤了大事。

想到這裏,弘治皇帝也是問道:“剛剛你所說的那些亂臣賊子一個個也都有才能之人,又該如何防止這些人禍國殃民呢?”

“這說來就話長了,關鍵還是兩個點吧,一個就是平衡,一個就是制度。”

“所謂平衡指的是權力的平衡、力量的平衡、資源的平衡,對於手下的任何人,都不能將所有的權力交給他,比如掌握軍權就不能掌握財政權,掌握了財政權就不能掌握人事任命權,各個權力需要進行平衡和制約。”

“另外就是制度,這些亂臣賊子之所以能夠霍亂起來,其根本原因在掌握了軍權,本來這軍權是屬於君王的,但是卻一步步逐漸轉移到了這些亂臣賊子的手中。”

“原本可能僅僅只是想要做一個忠臣、賢臣的人,在大權在握的時候,也可能會萌生出不該有的想法和念頭,變成了亂臣賊子。”

“所以第二個就是制度了,非常簡單,以我西山這邊的用人制度來說,我招收人的時候,我會注意進行區分,比如根據這些人的籍貫、年齡、擅長的手藝來進行區分。”

“我會將來自各個地方的人混合打亂起來使用,這樣的話就可以消除地域上的小團體,因為一旦一個地域的人太多了,形成了小團隊的話,他們就會排擠其它地域的人,等到人數一多,他們就會逐漸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最終整個西山煤業的生產經營都要受到影響。”

“另外我在西山這邊開設了夜課,傳授這些目不識丁的人認識一些簡單的字,算一些簡單的數目,同時也是借助機會向這些人灌輸團隊合作的意識,培養大家對西山煤業的奉獻精神。”

劉晉想了想回道,對於這個東西,弘治皇帝肯定比自己更懂的,也肯定是更懂平衡之道,但是這封建社會最大的不平衡就是皇帝集權於一身,一切的好壞全靠皇帝的喜好,再好的制度也是枉然。

有人會拍皇帝馬屁,皇帝高興了立刻就大力提拔,也不管這人是好是壞,有沒有才能,適不適合坐到這個位置上面。

很多時候,歷朝歷代的制度其實都很不錯,真正破壞制度,讓大家不依循制度做事的往往就是皇帝,最終制度的崩壞也會帶來朝代的更叠,說到底又是回歸了平衡與制衡的話題了。

弘治皇帝仔細的聽著劉晉的話,結合自己怎麽多年來當皇帝的心得,也是對劉晉的話深表贊同。

以前做皇帝總是覺得有點朦朧模糊的感覺,很多東西都知道,但是卻沒有像劉晉所說的這樣具體、明了,劉晉將權力詳細的進行劃分,讓他也是一下子就豁然開朗,明白了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