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好歹也是金手指(第2/2頁)

一旦有個災荒年之類的立刻就會流民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也是紛紛舉起了起義的旗幟,而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又越演越烈,可以說也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

特別是這具身體的主人劉晉還是北直隸永平府昌黎縣人,這個位置放在後世的話大概就是河北省秦皇島市下的昌黎縣。

這裏放在現代的話,位置還是相當不錯的,因為離京津之地很近,同時這裏還是渤海邊,這又靠海,又靠京津之地,位置可想而知了。

但是這是明朝,這是封建的農耕社會,是小農經濟的時代。

這裏雖然靠近北京,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出門基本靠走,關鍵是歷朝歷代都限制老百姓的出行,想要出遠門之類的需要找地方政府開具路引,沒有這個東西,你出遠門的話就是犯法,要被治罪的。

所以縱然是靠近天子腳下,想要去一趟北京也是很難的事情。

至於說靠海這個優勢,那更是不用提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國開始就例行海禁,目的是為了嚴防從元末就開始出現的倭寇、海盜。

雖然永樂年間的時候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開放的僅僅是官方渠道的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依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越演越烈,海禁的政策也是越來越嚴格,以至於到了片帆不得下海的程度。

這靠海可不像後世,意味著可以去下海捕魚,可以搞港口建設,可以招商引資,意味著便捷的海洋交通等等。

在這個時代,靠海對於沿海的老百姓來說不僅僅沒有任何的好處,而且還是清苦的代名詞。

這靠海的田地基本上都是最下等的田地,產出遠遠比不上內地的平原,更比說和魚米之鄉的肥沃田地相比了。

永平府昌黎縣這裏還算好一些,是北方靠海,如果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時刻還要擔心倭寇和海盜的襲擊,情況就更糟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靠海的人比起靠山的人要窮很多、很多,至少靠山的人還可以吃山,柴火什麽的至少不用犯愁吧,偶爾運氣來了,還能夠有點野味。

這靠海的人,如果不能下海的話,日子可想而知。

當然在這個時代,縱然是允許你下海,在航海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在大海之中搏浪,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的還是運氣。

劉晉仔細的整理著腦海之中的記憶,結合自己所看過的歷史小說,自己學過的歷史、地理知識等,也是大致的弄清楚了現在的情況,可以說起點真的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