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民族

大唐貞觀元年元月十日,官方的新年慶典已經結束。

大唐十二衛抽調一共八千人,其中五千人是派去了耀州。李元興有些擔心新來的那十幾萬奴隸,特別是高句麗奴隸有什麽異動,右武衛還沒有完全熟悉耀州,布防上人力消耗巨大,這五千人就是盯著奴隸營區的。

李元興的馬車緩緩而行,路過防衛森嚴的涇河工地時也沒有停留。

一路上,李元興拿著的都是李嵐姍的方案書,一份經過櫃爺認可,可以試行的方案。

“這女人,還是很有一套的!”武曌的點評充滿的酸酸的味道。

李元興輕聲說道:“你為何不坐在後車上呢?”

“想聽真話,還是假話?”武曌一邊將李嵐姍給的方案收好,一邊問著李元興。

“都聽聽!”

“假話就是,我一想到今天夜裏,三個純真的少女落手你的魔掌,十分的不忍心呀!真話就是,我不喜歡王語煙身上的味道,她用的香粉不難聞,但是我不習慣。”

那句是真,那句是假,李元興還真分不清。

話題又回到了那方案上,武曌又說道:“這個女人不愧是歷史學霸級別的,她沒有男人那樣的冷血,所以她用了另一種更加殘忍的辦法。摧毀肉體遠遠沒有摧毀靈魂可怕了,如果她的推論是正確的,那麽,她就等於在殺死一個民族的靈魂!”

李嵐姍的方案說起來就一個重點。

查證過無數的資料之後,李嵐姍大膽的猜測,基於一個很瘋狂的理論,就是“民族”二字。

民族是什麽?中西方的理解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在東方的文明當中:民族就是指具有共同起源,至少具有共同語言,文化和歷史的政治共同體。只有在具備了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之後,國民才能成為這種歷史意義上的“民族”。

民族真正的意義,首先是有文化與傳統,才會有民族。

匈奴對大漢的壓制,讓漢人凝聚。可以說古人的對面對外族的鬥爭之中,才會升華民族的意識。五胡亂華,刺激了中原大地漢民族的民族意識,這才有了漢族這個民族的進一步傳承。

但是,李嵐姍又根據五胡亂華,以及南北朝歷史,作出一個更瘋狂的推測。

古人效忠的,是他們隸屬的朝廷,而非他們隸屬的民族。在古人眼裏,真正值得哀痛的,是皇帝老兒換姓,也就是改朝換代,而不是異族的統治。

而古人的民族國家意識是在和外族的鬥爭中,逐步增長的。

唐,公元626年的時候,大唐的民族意識還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到了宋代才了極大的提升,真正達到完整的民族意識,卻是在元末之時。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樣口號之中,才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

之後,根據歷史的記載:在滿清入關後,南明民眾本已經投降滿清政權,當得知滿清政權要頒行“剃發令”,紛紛揭竿而起。外國傳教士都奇怪,平常如此懦弱的中國人為何變得如此勇敢。這說明民族國家意識在普通百姓中已經覺醒,而士大夫早已能區分效忠一姓和效忠民族。

然後才有了一句名言:“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大唐,百姓還是處於先有家,後有君,才有國的理念當中。

大唐尚如此,那些沒有開化的蠻族們難道就已經有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嗎?

李嵐姍的理念基礎確實驚住了李元興,看來學霸絕對不是白叫的,三天時間,僅僅三天時間,竟然可以有這樣的見解。

又讀了一遍李嵐姍給的方案後,李元興將這十幾頁紙扔進了火盆當中。

“你怕了?”武曌樂呵呵的問道。

“你說呢?”李元興反問。

武曌呵呵一笑:“要是我早就燒了,這篇東西核心思想就兩個字,在你理解了這兩個字之後,真正的方案就不過就是五個字罷了。”

千金買馬骨!

不用明說,李元興與武曌都明白肯定是這個方案,而且絕對不會有更好的。

馬車停在耀州城下,李元興吩咐安排王語煙去休息,然後對白二娃說道:“走,去工坊看看,本王準備找一副馬骨!”

“馬骨!”白二娃聽完,轉身就跑,李元興趕緊喊住:“你跑什麽?”

“找馬骨呀!”白二娃一頭霧水,難道自己勤快有壞處嗎?

李元興笑著用馬鞭在白二娃肩頭上打了一下:“跟著本王,本王之後告訴你什麽是馬骨!”

“殿下這話是《戰國策·燕策一》關於‘千金市骨’的典故!”王語煙從後面跟上:“殿下,不如讓妾也跟著去看看如何?”

“好,順便給這個笨蛋講一講典故!”李元興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武曌坐上了她的人力全自動車,不過,當車的已經不是蘇暗了。李元興派了蘇暗去了遼東,不是為殺人,蘇暗在武曌這裏學習了不少東西,派出去管理一次遼東那裏的山貨采購,試一試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