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第2/5頁)

牛會計開口:“大隊蓋完學校,要建衛生所,咱們還欠著不少錢,手頭緊。”

趙柯算計:“磚咱們自個兒出,房子咱們自己蓋,就是玻璃窗、柴油和吃食的錢……”

牛會計愁眉苦臉,“工分兒也不少啊。”

大隊組織,出去建房子的社員和留在村裏燒磚、照顧田地的社員,都得加班,照現在大隊給的工分,年底分紅,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牛會計忍不住吐槽她:“怪不得你媽總說你敗家,你手指頭縫就不能攏緊點兒嗎,少露出去一些。”

趙新山道:“趙柯也是為了孩子。”

牛會計當然知道,但他管賬,還管著個不富裕的賬,該哢哧得哢哧,不能大手大腳。

趙柯道:“我媽幫我攢了點兒稿費,可以借給大隊,衛生所主要是缺藥,咱們蓋衛生所的錢,留出買藥的,剩下的先用到緊缺的地方也行吧。”

牛會計又掏出他的賬本,“你都借大隊不少錢了,總借不合適。”

這個時候,能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審核很嚴格,是很光榮的一件事兒,頂多給一些物品上的鼓勵。

《首都報紙》發行量大,每期發布之後,都有一筆還算可觀的稿費寄過來,但說辭不是稿費,是報社方面對艱苦建設鄉村的知識青年典範的鼓勵,希望她能夠做出更多的表率作用。

而且現在的隊委會成員,除了唐副隊長,都沒少借給大隊錢,只是趙柯和趙新山借的更多。

既然這樣,也沒什麽好吝嗇的。

趙柯不在意,“又不是不還,怕我虧了,就按郵局利率給我算利息。”

趙新山一根煙抽完,拍板:“那就蓋吧,萍萍也要回來了,咱們明年再多養一些豬,緊也就緊這一年兩年。”

目前趙村兒大隊的養豬技術還不夠科學,也折過豬,好在他們都是分欄養的,養得也精心,沒有造成特別大的損失。

按照他們的估算,趙村兒大隊明年秋收,今年那批豬全出欄,手頭就會開始寬裕。

“也不見得非要緊……”

趙新山三人看向趙柯。

“宿舍蓋起來,對入住的學生們稍微收一點住宿的錢,大隊可以直接扣他們家長的工分,吃飯也好說,誰家住誰家拿口糧,要是有鄰居大隊的學生也想過去住,不用咱們大隊承擔一半的住宿費,沒準兒還能兩相抵消。”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趙村兒大隊小學收附近大隊學生的好處了。

涉及到孩子,排除從中獲取利益的目的,就會單純很多,既能照顧孩子們,又不賠錢,壓力不大。

趙柯一直秉持的觀念是,為長遠打算,必要的投入不可少,“公社發展起來之前,咱們先占一席之地,省得以後得跟人搶。”

公社比他們趙村兒大隊有位置優勢,公社越繁榮各大隊就越會向公社集中,趙村兒大隊太偏遠,其實各方面都有局限。

就像小狗撒尿標記地盤,誰先撒誰占地兒,要是有人搶,打唄,反正趙村兒大隊的實力,肯定不輸。

趙新山和牛會計對視,趙柯總是能說服他們。

“你跟唐副隊長安排吧,牛會計配合。”

趙新山最上心的是趙村兒大隊的莊稼和養殖,趙柯也說過,以趙村兒大隊的地理條件,很長一段時間,農業和畜牧業都是發展的支柱。

三個人一齊答應。

趙柯看向整個早會都沒有發言的唐副隊長。

老許副隊長在職的時候,偶爾還會質疑大隊的舉措不合適,也會主動提出一些意見,或者包攬一些工作。

唐國偉執行力強,主動性不強,換了村裏的社員做副隊長,有這樣的特質沒什麽好挑剔的,但作為一個有文化的知青,大家天然地會拔高對他的期待,即便不像其他知青那麽出彩,也該作出一些切實的、有建設性的工作。

趙柯只是婦女主任,不好對他說什麽,便提醒趙新山提醒一下唐國偉,他需要改變工作態度了。

趙新山推給她:“我去找他,好像在批評他,隊委會誰有你會動員?你去吧,沒人對你有意見。”

趙柯哭笑不得,也沒推辭。

在公社蓋宿舍,得公社批地。

今天還早,趙柯打算騎自行車去,在那之前,趙柯和唐副隊長、牛會計對接一下工作。

還有幾天就開學,新老師這兩天就會搬進知青點,提前適應趙村兒大隊小學的風格並且參加入職前培訓。

新老師的考核結束,離得近的幾個大隊陸陸續續有人給孩子報名到趙村兒大隊讀書,不多,目前只有五個。

離得近的,像李村兒大隊和潘村兒大隊的的三個學生,可以每天上下學,剩下的兩個,在趙村兒大隊有親戚,會借宿在親戚家。

學校還在收拾,余家暫時沒工夫給學校做木工,書桌只能先用舊的,不夠就從各家借用,大不了放學再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