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3頁)

趙柯特意去問過顧校長和吳老師,他們跟這些外村兒人住在一塊兒,是否方便。

主要吳老師是個女人,她的感受尤為重要。

吳老師不在意,“我和顧校長晚上住在西邊兒的小屋,能走小門兒,不受影響。”

樹根兒晚上在活動室鋪床睡,早上收起鋪蓋,完全不影響其他。

既然如此,新來的勞力們就確定入住村外大庫。

趙新山在大隊找了兩個婦女給他們做飯,連帶顧校長、吳老師和樹根兒都跟著吃上現成飯。

人全都到齊,趙村兒冬天的勞作完全啟動。

土窯燒磚已經平穩進入狀態,一進入十二月,趙村兒的男社員們便開始輪班。

趙村兒的男社員們不參與造水車,專心燒磚。

趙新山將磚窯看得很重,從建造開始,就沒讓外村兒的人插手,現在外村兒的青年們也接觸不到趙村兒燒磚的工作。

劉興學和鄧海信能夠勝任燒磚的技術監督工作,傅杭就從磚窯抽身,每天都待在大庫的工作間,教導外村兒的青年們造水車。

組裝要在前期準備之後進行,而木工活兒不是一蹴而就,說是“教導”,外村兒青年們更多的還是作為造水車的勞動力,但沒有人有怨言,因為按照趙村兒所說,需要“熟能生巧”。

等到水車完事兒,才是排水渠的相關學習。

這幾個月,傅杭又從各處收集到很多排水渠相關的資料,毫不吝嗇地塞給了劉興學和鄧海信,讓他們去學習,到時候給其他大隊進行指導的任務也都扔在兩人身上。

人的時間精力有限。

傅杭更多的時間還是用來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土窯、水車、排水渠這些都是過去式,新的挑戰是拖拉機和發電機,恰巧,這些本就在他的學習範圍之內。

林海洋仍然給傅杭打下手,跟著傅杭一起進入新的挑戰。但他的學習能力比不上傅杭,每天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

劉興學和鄧海信也有些忙不開,請來唐知青。

於是唐小婉又成了活動室的小掛件兒。

每天,唐知青都將她裹得嚴嚴實實,抱到大庫。大人們上掃盲課,她就在旁邊兒玩兒,偶爾出其不意地吐出一句上課的內容,惹來大家一陣驚奇。

能白占的便宜,村裏人就不會落下,有婦女想要效仿,帶著自家的娃過來,沒準兒也能像唐小婉一樣,早早啟蒙。

可惜孩子小,大多不受控,沒有唐小婉乖巧的,最終都被莊蘭以“影響課堂紀律”,委婉地拒絕他們出現在活動室中。

自家娃被“攆”出去,當家長的都不太高興,但她們管不住孩子,只能酸溜溜地說一句:“知青的娃,就是比咱們刨地農民生的娃懂事兒。”

趙柯跟趙蕓蕓躲在後面嗑瓜子,聽到就順嘴為托兒所招生:“出身不完全定性未來,所以需要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明年的托兒所建成,一定要送孩子去。”

大家就問她:“托兒所也教課嗎?”

趙柯肯定道:“教。”

“托兒所教啥?”

他們確實不懂,講不通,趙柯才會暫時擱置,她不會在沒解釋之前就放棄解釋,“老話不是說嗎,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你們之所以說知青的孩子更懂事,是因為言傳身教,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我們是刨地的農民,娃從小就野蠻生長,最終長成什麽樣兒……也是你們常說的,跟他爹、他媽、他爺奶一個德性。”

文雅的解釋,大家聽不太進去,說小的跟老的一個德性,大家就明白了。

一個個說起誰家娃像家裏誰,可來勁兒了。

其實很多陳舊觀念,都是這麽傳下來的。

趙柯沒指望她能完全打破舊俗,只是盡人事。

她還是沒說托兒所具體教啥,不過社員們隱約能明白一點兒,少學刨地的父母祖輩,多學別人,娃就能更聰明懂事兒。

而趙柯坐在活動室後面,除了看書看報,偷懶,也在觀察。

掃盲課的意義重大,知青們離開之後,最終還得是趙村兒自己的人擔起趙村兒的一切。

別看現在只是基礎掃盲,慢慢就會分流,各有位置。

·

村裏的姑娘們進展飛快,全都已經定好日子,要在年前完婚。

除了陳三兒和叫“石頭”的孤兒,其他男青年的相親大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為了讓他們能夠早早處上對象,訂婚完婚,全家出動,幫他們加班代工。

趙柯覺得他們太急了,跟親媽念叨:“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兒,得更仔細一些吧……”

“你以為都像你呢,要求那麽高。”這其中緣由,余秀蘭比她明白,“只要選擇多,老一輩兒相看,有自個兒的法子和眼光,上門兒一瞅,就七七八八了,再相處一段兒時間,基本就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