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第2/3頁)

白衣書生語鋒一轉。

“國師曾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然朕以為,寇可往,我大唐鐵騎亦可往之!”

“朕欲揮師百萬,踏碎陰山,振天威以亂世,驅夷狄於黃沙,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家之威儀!”

白衣書生聲音一頓,而後眼中露出一絲快意,聲音鏗鏘有力。

“累累血仇,非滅國而不止,赳赳大唐,踏王庭方復還。此戰之後,我大唐之人,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此詔亦宣於萬國,復告四海之邦,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

“勿謂言之不預,且看今日夷狄。”

白衣書生讀得熱血激蕩,恨不能立刻投軍報國。

百姓們也被這詔書中的氣魄和自信所感染,那蕩氣回腸的文字,經過白衣書生充滿感情的誦讀,宛如一顆種子紮進了土壤中。

他們只覺得從未這般痛快過,那佝僂的身軀,不知為何下意識地挺拔了起來。

“對了,詔書末尾,還有國師親筆所寫的一首詩。”

百姓們聞言目光一亮,連忙讓他念出來。

大唐人人好詩,就算是普通的布衣百姓,也會隨口吟上幾首前人的佳作。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念到此,白衣書生深吸一口氣,終於誦出了最後一句。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樓蘭乃是漢時西域的一個國家,其國王十分貪財,屢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

昔日之樓蘭,便是今朝之突厥。

囂張跋扈的頡利可汗,也終將和貪得無厭的樓蘭王一般,葬身於黃沙之中!

此詩一出,頓時引得一片叫好。

讀書人自不必說,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對這種朗朗上口,又氣勢非凡的詩句十分喜歡,再加上國師李道玄的巨大名望,可以想象,這首《塞下曲》注定將迅速傳遍大唐。

“詔書中還說,號召天下的能人異士,前往陰山共伐夷狄,若有功勛,不僅能加官進爵,甚至還可以得到國師的指點和丹藥!”

人群中,一些始終沉默不言的人,在聽到這句話後目光一閃,露出意動之色。

這些都是散修,他們未必對大唐有著多強的歸屬感,也不在乎金銀財寶,然而天師李道玄的親自指點,還有龍虎山的丹藥,卻讓他們心動不已。

尤其是前者,如今誰人不知,李道玄在登州連蝗神都殺了,已隱隱有天下無敵之威勢。

能得到他的一句指點,絕對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造化!

“格老子的,富貴險中求,道爺我停在陰神初期太久了,與其老死,不如拼上一次!”

一個灰胡子老道士目光一閃,手掐印訣,悄然遁入地下,朝著陰山方向而去。

類似的事情不斷在各地上演。

有人是看了詔書後義憤從軍,也有人是受那首《出塞曲》的影響,想要效仿傅介子,奔赴異域,建立不世之功。

還有的則是遇到了瓶頸的修士,沖著李道玄的名頭去的。

總而言之,這一紙詔書,在大唐無疑掀起了一場風暴,並且越發聲勢浩大,如長風萬裏,吹度玉門關。

……

陰山。

大將軍李靖站在點將台上,赤色披風在風中飄舞,獵獵如旗。

只聽鏗鏘一聲劍鳴。

劍光照亮了他冷峻而堅毅的眼眸。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他劍指北方,那裏正是突厥王庭的方向。

“大唐,出征!”

轟!

無數大唐士兵從營寨中魚貫而出,列陣整齊,軍容肅穆,步履行踏間如戰鼓轟鳴,讓腳下的大地都在顫動。

十萬男兒齊佩甲,青天白日皆唐旗!

衛國公李靖大將軍統帥三軍,拔營向突厥挺進,他堅毅的眼眸顯得格外銳利,陽光照在他以三日未脫的金甲上,光芒耀眼,熠熠生輝。

李靖並未選擇夜間行軍,他毫不避諱突厥的探子,甚至有些大張旗鼓,耀武揚威。

漫山遍野的唐軍多如牛毛,其中還有著一萬玄甲鐵騎,不論是將士還是戰馬,都披上重鎧,軍威赫赫,若是沖殺起來,絕對是戰場絞肉機。

實際上不止李靖所率領的中軍,並州都督英國公徐世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由東路率軍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在西路順黃河前進。

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從靈州往西北挺進,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恒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