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109(第2/5頁)

更令人瞠目的是,這數個‘國家’建國之後,還彼此‘邦交’,互相承認了對方國家的存在。

西南地區僅僅是政權混亂。

但南方和中原地區,則是大量開始死人了!

大晉動蕩,東南沿海地區倭寇們趁亂搶劫,上岸屠戮百姓。再加上,東南地區產鹽!千萬不要覺得產鹽區不會發生‘鹽禍’!

大晉開始限鹽,官鹽價格奇高無比,那麽在高額利潤下,賣私鹽就是一項足以讓任何人瘋狂的賺錢營生。

一兩黃金一兩鹽啊!

大量的百姓,被官府、鄉紳、或者賊寇們,抓去私家鹽場做奴役。

除此之外,春天那場水患,讓一批東南地區的百姓染上瘟疫。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救治,瘟疫……開始在百姓當中爆發了。

至於中原黃河流域,河床幹涸連續三年大旱,眼看著今年已經快到秋收時候,雖說受旱災影響收成大減,但也好歹能收上來點糧食。

可一場漫天席卷而來的蝗災,讓幹旱的地裏顆粒無收。

亂了,徹底亂了。

甚至連西北地區,都因此受到了波及。

涼州東邊,二百裏距離的定州,有一條‘定河’。

先前李家村采魚苗,就是去定州采買的。

按道理來說,定州距離東南方向上千裏,本不該受瘟疫影響。但整個王朝水系四通八達,今年年初東南那邊已經出現瘟疫,整整七個月過去,東南方向的百姓走水路北上逃離,竟把瘟疫帶到了千裏之外的定州!

定州那邊暫時還不知道是什麽情況,瘟疫應該還沒有擴散,但絕對出現了病情。

這一點,還是婁姝先發現的。

她現在做人力資源生意,手下三教九流各行各業都有人脈眼線。

這種生意,和平時候能賺錢,到了戰時,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

涼州這地方,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政治地位,都十分復雜。

北邊鎮山關的大將軍王鐸,手底下有八萬兵馬,這人婁獻無權管控。對方是鎮北大將軍,必要時候,還能有調遣涼州軍的權限。

但——本該駐涼州的六萬大軍,被祁王帶走了!

而且婁獻一直懷疑,王鐸是祁王的人。

朝廷解散,祁王兵變,北邊是王鐸的八萬兵馬,再往北越過鎮山關,是兇殘的草原蠻子。

不管朝廷內部亂了,還是外部蠻子來襲,都不可能放過涼州,這裏相當於‘國門’!

祁王敢帶著大軍直逼京城,不理會涼州,多半就是因為他有恃無恐,畢竟王鐸是他的人!

而且涼州目前唯有五千守城軍。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涼州不動,婁獻不動,祁王就不會動他。但凡婁獻敢有任何小動作,祁王第一個就會先斬了他。

這些政治原因已經夠復雜了,現在隔壁定州又疑似出現了瘟疫。

婁獻心力交瘁,實在無力應對。

於是,他把關於天下局勢的信息整理出來,送來江縣,然後宣布——

涼州無限期閉城。

這是個相當‘縮頭烏龜’的操作。

但不得不說,對於現在的涼州來說,反而是最優的解決辦法。

可涼州一閉城,江縣就完了!

鹹蛋、豆油、棉衣、化肥、蔬菜、豆制品……商貿街裏大量的倉庫,每天都有貨物在囤積,江縣的工廠,也得指望著把貨輸送涼州賺錢。

天下大亂來的突然,瘟疫來的突然,涼州閉城來的突然,一系列影響之下,對江縣這種地方小、人口少,但商貿經濟發達的小縣區來說,簡直致命。

一個搞不好,經濟都得崩盤倒退。

這封信的末尾,還有個更值得警惕的信息。

江縣和涼州同屬一個方位,往東是定州,往南是永州。

涼州和永州有官道相連。

至於江縣,地方過於偏僻,只有去涼州有官道。而江縣往南百余裏,越過蠻荒林地,有一座天祝山,翻過天祝山,就是永州。

祁王是封地王,按道理來說,是不可能有太多兵馬的。

這次攻打京城,除了調派了原本駐守涼州的六萬大軍,他竟然還憑空多出了整整四萬大軍!

婁獻猜測——

祁王可能是在天祝山偷偷練兵。

以及,祁王發現的那座小型鐵礦,多半就在天祝山。

天祝山和江縣也就相隔百余裏距離。

祁王正在打仗,他若是聽到江縣的傳聞,絕對不會放過這麽一個‘優質資源包’。

看完婁獻送來的信以後,陳庚年揉了揉眉心。

這——

可真夠亂的啊。

一個王朝到崩析瓦解的那一刻,真是出現任何混亂都不會讓人覺得意外。

將手中的信放下,陳庚年問道:“商貿街那邊情況如何?”

富春此時已經平緩了情緒,他鄭重道:“縣衙先接到婁獻的信,商貿街那邊估計也很快會收到消息,縣太爺,這一次,我們已經避無可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