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提議將賦稅全部折算銀子交錢之事, 是蕭景曜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出的決定。

閔州情況和其他地方不同。有了福安港口在,各地商賈齊聚閔州,直接將閔州經濟優勢拉出一條向上陡坡的折線。換句話來說, 閔州現在商業經濟非常發達。

另外,閔州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 耕地不說和魚米之鄉的江南一帶相比,就算和一般的州相比, 也算不上多。

這種情況下,閔州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 也就可想而知。

先前不僅少耕地, 還得抵抗倭匪, 日子更慘。現在好不容易經濟條件好轉了, 農戶們解放了一些勞動力, 可以再去別處尋摸些生計。對他們來說, 這簡直是夢中才能有的好日子。

不過朝廷的賦稅還是壓在百姓們身上的一座大山。尤其是徭役,蕭景曜建福安港口時那樣的大手筆, 是因為蕭景曜空手套白狼, 從商賈們那邊套了許多銀子。要是問朝廷要銀子給百姓們發工錢……呵呵,看起來最護著蕭景曜的胡閣老都得跳起來噴他一臉唾沫。

這真不是胡閣老他們狠心。而是大齊疆域遼闊,要修的工程多了去了。這裏修修那裏修修,光是撥工程款就足夠讓戶部禿頭了,要是再算上來幹活的民夫們的工錢,還有給他們的吃食,戶部別說給國庫留點銀子, 年年赤字倒欠錢都有可能。

到時候國庫空虛,各地都發不出糧餉, 那可是要出大亂子的。

沒有人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也不是誰都有蕭景曜的本事,輕輕松松就能籌到幾千萬兩白銀,不僅不要戶部撥銀子,還能將一車又一車的銀子往戶部拉。

資本家蕭景曜給了文武百官們一點來自後世資本家的小小震撼。

別說大齊建國以來沒出現過這種奇觀,在往前翻翻史書,也沒有這樣的記載。真要有,官員們早就學起來了。真正為官一方的,誰不為銀錢發愁?別看各個官署有朝廷分的公廨田可以做補貼,實則那些收入,對於真正想對百姓們幹點事的官員們來說,還不夠一個零頭的。

一千兩銀子單獨拎出來當然多,但要分到一個縣的百姓頭上,那就微乎其微,還不夠人買個雞蛋的。

有良心的官員知道徭役對百姓們造成了多麽沉重的負擔,甚至年年都會死不少人。但他們想不出破局之法,只能以朝廷規矩如此,他們也是按規矩行事的理由寬慰自己。

有的從底層爬上來的官員心情更是復雜。既能對百姓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又十分慶幸自己科舉入仕,成了官老爺,自己一家再也不用承擔這徭役之苦。

尤其是,徭役還是不定期的。有時候正值農忙之際,朝廷的徭役說來就來。被選中去服徭役的百姓們也沒辦法,只能簡單地收拾一下包袱上路。至於家裏的田地缺了他能不能收好,官府是一概不管的。

現在閔州經濟發達起來,許多鋪面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招工的機會一大把。但百姓們身上不還擔著徭役嗎?每回輪到他們,都要抽時間去服徭役,有可能回來後這個差事就沒了,百姓們心裏也有些怨氣。

蕭景曜當然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但他更看到了閔州百姓的困境。

作為閔州總督,蕭景曜肯定是要為閔州百姓們考慮的。這才提議讓閔州百姓將賦稅全部折算成銀子交給朝廷。這樣一來,朝廷和百姓們都省力。畢竟官府收糧也是有損耗的,需要清點的東西可比收銀子多多了。

另外,賦稅也能變通一下。比如徭役,有的徭役安排得著實令人無語,比如去千裏之外的地方服役三天。好家夥,趕路來回一兩個月,到那裏就幹三天活,路上吃住還全都自己出。可太折騰人了,虧本虧到姥姥家。

再碰上這樣的情況,被派去同一個地方的百姓就能自己湊錢請人幫自己服徭役。比如有十個人要去同一個地方服三天徭役,那他們可以一起湊錢請一個人去那個地方服一個月的徭役,來回路費自然也是他們分擔。

這樣,被安排服徭役的百姓解決了一樣難處,拿錢幹活的人也能掙到錢,朝廷安排的活也有人幹。這是三方都能接受的事。

當然,農業社會,蕭景曜自然不會忽視掉田地莊稼產量。這才是大家賴以生存的命根子,沒有糧食,經濟再發達有什麽用?早晚都得餓死。

蕭景曜提出賦稅折算成銀子,前提就是保障農耕,不能有荒廢之農田,對於主動開荒的人家,前十年可以免交田賦。

其實不用蕭景曜說,農戶們也不可能放下地。尤其是太平年歲的百姓,日子過得安安穩穩的,哪能讓田地荒著?那是得遭天打雷劈的。

對於一輩子都和田地綁定的農戶們來說,田地荒了,他們的心也慌了。去鋪子裏幹活固然是好,但那差使可不是綁在你身上的。人年紀大了,經歷的事也多了,即便沒念過書,生活這本書也教會了他們許多東西。那些差使輕省是輕省,但還是不如田地來得安心。誰能忍心讓田地荒著呢?哪怕是進了城,也是要將家裏的田租給旁人好好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