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4/6頁)

當時正寧帝聽到那三大文明古國的最終結局時,頗為感慨。如今蕭景曜又提起和海外之國建交一事,正寧帝心下已經允了。誰知道這麽多年過去,海外有沒有誕生什麽新的文明國家呢?

要是讓蕭景曜得知正寧帝這個想法,估計蕭景曜的表情會非常怪異。如果西方也處於大航海時代的話,額……那些掠奪其他國家的領土作為自己殖民地的行為,以大齊的價值觀來看,實在稱不上一聲文明國家……

海禁都開了,派使臣出海同海外之國建交也不是什麽大事。

其他人一聽,揚我大齊國威的事,也不勞民傷財,可以可以。

這事兒就這麽定了下來,沒什麽反對的聲音。

只是正寧帝私下向福王感慨,“近一年沒見著蕭景曜,心裏還挺記掛他。看來他那個港口建得不錯。錐處囊中,其末自現。這才是能臣啊!”

扔到哪兒都能將事情幹得風生水起。

福王則看著蕭景曜隨信送過來的西方華麗宮廷風造型的鏡子,有些新奇,又覺得有些浮誇,“海外國家的王室,會喜歡這種樣式的鏡子?”

正寧帝倒是比福王接受度更高一些,或許人老啊之後更喜歡華麗熱鬧的風格,正寧帝現在的喜好和他年輕時清雅的偏好大為不同,見了這個樣式後還笑道:“看著還行,讓匠人們做幾個給朕看看,用著好就留著,不好就讓蕭景曜賣給海外之國。也不知道今年閔州的商稅能收多少?”

福王見正寧帝一句話就咳了好幾回,還時不時停下來喘口氣,擔憂地看了正寧帝一眼,這才順著正寧帝的話說下去,“他向來不做虧本買賣,那些商賈們跟著他,指定穩賺不賠。他那個商稅,兒臣也沒看明白,但兒臣知道,海上貿易收的稅比陸地上高很多。具體怎麽算,等他年底回京述職,兒臣可得好好問一問他!”

“是該如此。”正寧帝很是欣慰,“即便你再信任蕭景曜,也該將自己不懂的事情全都弄懂。對其他官員更是如此,免得被人糊弄住了。”

福王認真稱是。

正寧帝很是欣慰,又望了望窗外的日光,輕聲感嘆,“不知道港口會有多熱鬧。”

正寧帝出生後一直待在京城,從來沒有看過海。看到蕭景曜在私下給他的信中提到的閔州風光,以及大海的遼闊無垠,正寧帝也不由心生向往。

只可惜正寧帝身體越來越不好,別說出行遊玩,就算勞累一點都遭罪。不然的話,正寧帝真想去海邊看一看。

福王可是正寧帝的親兒子,又天性好熱鬧,愛玩愛鬧,看到蕭景曜說小湯包開心地在沙灘上打滾,福王也躍躍欲試,十分想向小湯包學習學習,聽起來就很快樂!

只可惜福王也不能隨意離京,現在也是關鍵時刻,正寧帝也不會放福王離京。福王也只能在心裏想一想。

至於蕭景曜說的出海,環遊世界。福王光是看著文字描述就忍不住發出了想要去的聲音。奈何福王現在上有老下有小,還要扛著一半大齊的事務,實在不是任性的時候。

福王都忍不住把目光放在快到十歲的皇太孫身上,盤算著等這小子長到可以監國的年紀,到底還需要幾年。

可憐的皇太孫還在上書房苦哈哈地跟著夫子們念書,學習儒家之道不說,還要和數理化等新學死磕,成為大齊第一批文理雙修的全方位學生,那知識厚度與廣度,豈是一個慘字了得?

反正福王這個當爹的過去看了一回,立即萬分慶幸地表示還好自己生得早,不用學這些。

做作業做得苦大仇深的皇太孫聽了福王這句話,差點上演一出父子反目的大戲。

宮裏很是熱鬧。

既然要出海和海外之國建交,使臣肯定得好好選。兩國建交,使臣身份太低肯定不行,沒有做主的權力。身份太高的……其實福王最適合當這個使臣,儲君的身份,可以讓他簽下各種文書,更何況正寧帝還那麽寵他,只要沒犯太大錯誤,正寧帝連罵都不會舍得罵福王一句。

只是正寧帝身體不好,他雖然嘴上不說,行動上已經放了大半權,開始進行新舊帝王權力交替。要是福王一出海,正寧帝突然龍馭殯天,大齊官員上哪兒去找福王繼承皇位?

給大齊添亂也不是這個添法。

於是,最後定下來出使海外的使臣,竟然是康王和榮王。

榮王有戰功在身,關鍵時刻可以指揮作戰。康王平日裏沉默寡言,但關鍵時刻也很是靠譜,正好和較為沖動的榮王互補。兩位王爺,基本上能做大多數的主。正寧帝見福王完全不疑心兩位兄弟,又是欣慰又是嘆氣,私底下又把康王和榮王叫過來教導一番,無非就是兄友弟恭的那些話。但康王和榮王確實聽進心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