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朝堂上一片寂靜。

最終, 還是現任禦史大夫許季陵堅強地站了出來,義正辭嚴道:“海禁乃是太/祖當年定下來的規矩,祖宗之法不可改, 若是因為這些蠅頭小利便置祖宗家法於不顧,太/祖泉下有知,當如何看待陛下?”

正寧帝稍稍遲疑。

一般來說, 禦史都搬出祖宗家法了,這場經就有得辯, 還勝算不大,畢竟那邊已經搶先占據了道德制高點, 對著皇帝在內的所有人指指點點。皇帝若是不夠鐵血冷酷, 很難招架住這一招。

官員們也不是鐵板一塊。有的人心裏也是不贊同開海禁的, 這一波人的數量也不算少。甚至內閣中也有人心思浮動, 對蕭景曜這個提議並不贊同。

他們倒不是為了什麽祖宗家法, 而是事情一旦有變動, 就會產生無數新問題,到時候出了岔子, 正寧帝肯定不會有事, 但事情鬧大了,總得有人背鍋。就好比每次有什麽天災,比如京城地龍翻身等大事,內閣的閣老們就得上折子乞骸骨。奏折中還得把自己給罵一頓,說自己德不配位,以至於天降災禍,請陛下讓他告老還鄉, 讓有德者居閣老之位。

雖然正寧帝不一定會真的準了他們的請罪還鄉的奏折。但萬一呢?大家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有了現在的地位, 蕭景曜一通胡搞瞎搞,要是成了,最大的功勞屬於蕭景曜。要是不成,最後蕭景曜也扛不住這麽大個事兒,還得閣老們來收拾這個爛攤子。這樣對自己弊大於利的事兒,想讓閣老們全都支持蕭景曜,那真是做夢比較快。

官場規則,做多錯多。先前有了規定在,你蕭景曜瞎蹦跶什麽呢?老老實實在閔州當幾年總督,回來就能進內閣,還這麽瞎胡鬧,真以為自己入閣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呢?這海禁要是搞不好,蕭景曜別說進內閣了,帶著全家一起進天牢都有可能。

說不準就得同被他抄過家的那些官員們一樣,帶著一家老小去菜市場,整整齊齊上路。

年輕人還是太浮躁,想不通這裏頭的彎彎繞繞。

只不過蕭景曜太過強勢,又戰鬥力驚人。哪怕有人心生不快,看著空出來的位置,還有正寧帝明顯偏向蕭景曜的意氣風發的神情,大家還是選擇明哲保身。

現在,許季陵做了這個出頭鳥,其他不同意開海禁的官員也接二連三出列發表自己的意見。中心思想還是許季陵那一套,祖宗家法不可改,陛下三思。

便是連如今的兵部尚書都站出來附和許季陵。正寧帝放眼看去,朝堂上竟也站出來了不少反對的官員,不說一半,三分之一還是有的。

正寧帝也沒有太過驚訝,祖宗家法,海禁多年,本朝對海上貿易之事了解並不深。蕭景曜列出的海上貿易利潤確實動人心,但換個角度想,海上貿易利潤如此巨大,若是蕭景曜做成了,日後海上貿易的重要性定然大增,朝廷也會有傾注更多的注意力在海上貿易上。

朝中資源有限,海上貿易分了一部分,那必然就是從其他官署衙門嘴裏摳肉。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正寧帝高坐在龍椅之上,將底下官員的心思看得清清楚楚。

福王眉頭微皺,擡腳就準備出列,卻被正寧帝一個眼神制止,只能抿著嘴站在原地,繼續聽著這些人不斷附議附議,整個人的情緒都低落了下去。

又不讓他們來辦這事兒,他們為什麽不同意呢?蕭景曜都把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列了出來,這些人就不心動嗎?

這時,胡閣老向大家展現出了他高超的戰鬥力。

見朝中附議的人差不多都附議完了,胡閣老鎮定捧著笏板出列,朗聲道:“祖宗家法未必不可改。當年太/祖皇帝為了監管百官,設立錦衣衛,後來又自行廢除。等到太宗皇帝在位時,又重新設立了錦衣衛。可見世易時移,一朝有一朝的情況,不可完全照本宣科。如今海上匪患已除,海邊百姓若是想要出海做買賣,也可讓他們試一試。哪有讓人守著寶山還讓他們吃糠咽菜的?”

許季陵擼起袖子,對上已經成為首輔的胡閣老也不虛,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從太/祖皇帝時期辯到了本朝,互相不知扔了多少史料,鬥了個旗鼓相當。

最終,胡閣老冷哼道:“據傳海外有天賜良種畝產驚人,活人無數。許禦史你且說,你知道了這個消息,還會攔著朝廷開海禁嗎?”

許季陵神情一滯,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是天賜良種,怎麽可能不降在大齊?”

第二反應則是,“就算此事為真,朝廷也可特地派出官船出海尋找,不必開海禁,讓臨海百姓全都被利益蒙了眼,更不能讓那些狼子野心的蠻夷將船開到我們大齊的海邊,妄圖登岸!太宗皇帝在位時,就有金發碧眼的蠻夷開著大船而來,滿口鳥語,還同我們大齊水師戰了一場,最終不敵我們,灰溜溜逃走。這些個蠻夷,能有什麽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