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封賞之議(第2/2頁)

今日李治選擇在太極殿外召見眾臣,而且召見的都是當朝的重臣,不是宰相就是尚書和大將軍,尤其是召見的場地還堆著如山的番薯。

眾臣心中奇怪之余,倒也不方便詢問,陪著李治閑聊了半天。

最後右相許敬宗還是忍不住問了起來。

要說這許敬宗心思確實伶俐,他知道李治不會無緣無故把一大堆番薯擺在面前,既然擺出來了,自然有他的用意,作為朝中宰相,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偶爾給天子捧哏,不能讓氣氛掉地上。

李治微微一笑,就等許敬宗這一問呢。

於是李治指了指面前的番薯,笑道:“眾卿可知此為何物?”

在場的朝臣當初大多跟隨李治去過甘井莊,親眼見證了番薯的收成,對此物自然不陌生,於是異口同聲說出了答案。

李治又笑著問道:“眾卿可知,此物畝產幾何?”

又是送分題,當初在甘井莊時就聽李欽載吹噓過,於是眾臣又說出了答案。

李治點頭:“不錯,五千斤,自三皇五帝以來,眾卿可曾聽說有任何作物畝產竟有五千斤之巨?”

眾臣搖頭,一個優秀的捧哏,一定要跟著逗哏的思路走,逗哏需要捧哏說什麽,捧哏就說什麽,別跟自己的飯碗過不去。

見眾臣很給面子地順著他的思路,給出了正確答案,李治表示很欣慰。

又指了指面前的番薯,李治緩緩道:“這是滕王叔從江南帶來的第二季番薯收成,共計兩千余斤,占地不到半畝……”

“兩次收成後,如今已可確認,番薯一物,確如渭南縣侯李欽載所言,畝產五千斤只多不少。”

眾臣一愣,接著震驚嘩然。

當初在甘井莊親眼見到番薯收成,那時總共才幾株番薯種,收成也不過數十斤,所以群臣驚訝之余,倒也沒什麽太大的感觸。

畢竟李欽載指著數十斤收成的番薯,信誓旦旦說什麽畝產五千斤,那畫面實在沒什麽說服力。

可是現在,第二季收成兩千多斤,小山一般堆在太極殿前,此刻的畫面與當初截然不同。

盡管不願相信,但眾人卻不得不信。因為事實就擺在眼前。

震驚過後,群臣很快想到了一個畝產五千斤的糧食作物對江山社稷,對黎民百姓的意義,於是愈發驚駭,最後一臉駭容又迅速化作驚喜。

“臣等恭賀陛下,江山永固,萬代不息!”

眾臣一齊行禮,李治欣悅仰天大笑。

這話沒誇張,有了畝產五千斤的糧食,江山可不就“永固”了嗎?

那麽,接下來……

李治努力收斂了笑聲,道:“朕且問眾卿一句,此物之於大唐,比諸開疆拓土萬裏,孰輕孰重?”

眾臣不傻,當然知道答案。

歷史長河裏,開拓疆土不過是王朝一時之利,歷朝歷代無論多大的疆土,少則數十年,多則上百年,一旦王朝轉衰,當初得到的疆土必然會失去,這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

然而一種畝產五千斤的糧食,無論朝代怎樣更叠,糧種一旦推廣開來,是永遠不會失傳的。

如果將歷朝歷代的皇帝從地下挖出來問他們,是選擇一種畝產巨高的新糧食,還是萬裏疆土,只要不是昏庸至極的帝王,他們的答案一定會選擇糧食。

因為江山永固,是與糧食直接劃等號,而不是開拓的疆土。

沉寂許久,李治終於聽到眾臣的答案,他對眾人的答案表示很滿意。

眾臣入宮後,李治接連問了幾個問題,剛開始時眾臣還滿頭霧水,不知天子為何發問。

然而在場的都是當朝重臣,一個勝過一個的老狐狸,李治接連發問後,眾人漸漸咂摸出味道了,於是若有所悟地紛紛瞥了李勣一眼。

人群裏,李勣老眼半闔,不言不動如木雕,對身外事仿佛不聞不見不知。

李治也迅速瞥了李勣一眼,然後環視群臣,慢悠悠地道:“此物之重要,尤勝開拓萬裏疆土,那麽……發現此物的人,朕該如何賞賜?”

“番薯現於大唐,說是曠世奇功也不為過吧?眾卿覺得,朕能否對立下此功的人視若無睹,就當這件事沒發生?”

眾臣不但是捧哏,而且是優秀的捧哏,他們很清楚天子需要的答案是什麽。

什麽時候該順著天子的話往下說,什麽時候能瞬間分辨出天子說的是反話。

李治此話剛出口,心竅最伶俐的許敬宗立馬接口。

“陛下,臣以為,發現番薯此物的人對大唐立有蓋世之功,必須重重賞賜,有功不賞,豈不令天下的功臣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