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該懲該賞?(第2/2頁)

展開泛黃的軍報,李治匆匆一瞥,然後倒吸一口涼氣:“這……”

武皇後從他手中接過軍報看了一眼,亦吃驚道:“李欽載程伯獻率六千水軍將士橫掃倭國,已占國土其半,倭國國主遣使求和,被李欽載嚴拒,王師將士繼續向東推進,前鋒已至倭國京都飛鳥城外……”

殿內李勣亦大吃一驚,臉色立變。

六千多人登陸敵國,一不小心就占了人家一半國土?這特麽是要滅國的架勢呀。

殿內君臣三人面面相覷,一臉震驚。

然後李治臉上露出苦笑,無助地望向李勣:“老將軍,這……如何是好?朕是嚴懲,還是給他升官呀?”

李勣努力平復了情緒,表情仍然沉靜,冷哼道:“違令在先,師出無名,無論這孽畜立了多大的功勞,老臣以為都必須嚴懲。”

李治搖頭,緩緩道:“老將軍,這份軍報委實出乎朕的意料,沒想到景初竟能幹出如此大事,倭國若真被我大唐掌握,對我大唐國威,對百濟新羅兩國的震懾,對高句麗的牽制,都是有益無害的。”

武皇後也是聰慧的女子,聞言兩眼一亮,道:“若我大唐掌握了倭國,那麽對高句麗便成東西夾擊之勢,還有大唐北部的遼城和南面的百濟和新羅國,高句麗便已陷入我大唐的四面包圍之中了!”

武皇後一語點破,李治和李勣的眼睛都亮了起來。

從貞觀年開始,大唐兩代帝王心心念念的,不就是高句麗麽?

倭國若已被大唐掌握,高句麗陷入四面包圍,離滅亡還遠嗎?

幾乎不必采用任何戰略戰術,只要將高句麗周邊鄰國堅壁清野,扼死陸路和海路,高句麗必將自亂。

這個戰略意圖以前不是沒人想到,而是那時倭國與大唐是友好鄰邦,又自甘藩屬臣國,每年派大批遣唐使求學,卑微舔狗的姿態擺得太誠懇,大唐實在不好意思對它下手。

如今唐倭已是交戰國,李欽載違抗軍令,卻出其不意占了倭國一半國土,這時再看大唐東面的地圖,整盤棋頓時全活了,主動權已完全落到大唐的手中。

拋開李欽載抗命違令的事實不談,六千余將士登陸倭國,對大唐確實利大於弊,更重要的是,李欽載的時機抓得又準又狠。

白江口一戰,倭國水師全軍覆沒,四萬余軍隊盡喪汪洋,國中正是空虛之時。

李欽載趁機登陸,可謂風卷殘雲摧枯拉朽,倭國境內幾無可戰之兵,此時占領倭國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皆俱。

違令確實違令了,但……幹得漂亮!

那麽問題來了,李欽載究竟該罰還是該賞?

李治和武皇後的目光都落在李勣身上,而李勣畢竟是三朝老狐狸,此時心念電轉,捋須沉聲道:“陛下,老臣還是覺得,必須嚴懲李欽載!”

“過不掩功,但功也不可掩其過,李欽載擅自違令,此風不可長,否則軍中何以立威?死罪或可免,活罪難逃。流徙也好,羈押大理寺也好,總之必須嚴懲。”

李勣說得大義凜然,站在他的立場和地位,此時此刻只能這麽說,而且必須這麽說。

但凡李勣稍微流露出為李欽載求情的言辭,迎接李家的必是一場狂風暴雨。

李治寵愛李欽載,但朝臣可不會寵愛他。

見李治猶豫不決,李勣語氣堅定,武皇後眨了眨眼,笑道:“陛下,是懲是賞,為時過早,眼下重要的是維持戰局,既然倭國已陷其半,咱們必須增援李欽載,莫讓他真的成了一支孤軍。”

李治聞言一振,急忙道:“沒錯,維持戰局最重要,其他的瑣事先擱置不議。”

“派人快馬急赴百濟國,召孫仁師水師所部緊急東進,登陸倭國長崎,陸路劉仁軌所部抽調一半精兵,亦隨孫仁師水師同艦而行,水陸兩部計一萬兵馬,帶足糧草軍械,馳援倭國李欽載所部。”

李欽載的抗命之舉,無意中卻調動了大唐整個東面戰線的唐軍力量,各路人馬急赴倭國,馳援李欽載所部。

李雲龍攻打平安格勒戰役的快樂,李欽載終於想象到了。

見李治下了旨,殿內李勣捋須不語,臉上仍然怒容未消,然而眼中突然閃過一絲笑意,卻深深出賣了他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