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尚摸的,我摸不的?

大家都是講良心的,一定不會編造!

不會就見鬼了。

這種事情肯定會編造的。

利益驅動下這些無良的家夥什麽幹不出來。

五百貫啊!

拿出幾十貫就已經足夠他們收買些目標人物同鄉刁民編故事,拿一百貫就能收買一堆此類刁民然後一起編造眾口鑠金的野史了。現在是洪武朝又不是萬歷朝,地方上多數都是屍山血海爬出來的刁民,那些世家控制不了局面,真有能力控制地方的世家早就被朱元璋清理了。所以地方刁民們只要有錢可賺,絕對不會有什麽負擔的,真的當然要揭發出來,實在沒有編一個也可以……

呃,怎麽是編呢?

我明明是聽我爺爺說的,我爺爺說的當然是對的。

至於找我爺爺對證?

他都死十幾年了,有本事你們就去對證吧!

不過這不關楊豐的事,他就算記錄的是這些刁民偽造的又如何?什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這些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楊大使只是因為個人好奇,純屬私人愛好,又不是什麽官方記載的歷史,就算真給某個大儒的老祖宗,搜集到了些不被其承認的逸聞……

那就搜集到唄。

逸聞野史多了,又不差楊豐這一種。

那些文人筆記裏面連玄幻向的逸聞野史都有呢!

他們可以記載玄幻向野史,給某個名臣加上神鬼故事,而且不會為真假負責,楊大使為什麽不能記載些與其後人所說不同的野史,連禦史都可以風聞奏事,楊大使為什麽不能風聞搞貳臣錄?

私人行為!

純屬私人行為!

不需要為真假負責!

再說這本來就是儒生們搞臭某些人時候的慣用手段。

怎麽,和尚摸的,我摸不的?

“殿下,我們現在的確不是為了清算什麽。

而是要讓後人記住該記住的。

當年發生的一切的確都過去了。

但是,不能被掩蓋,更不能湮滅於歷史,它是真實存在的,不應該被遺忘,我們那時候有句話,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背叛良知,背叛那些真正的忠臣義士。皇帝陛下禁錮留夢炎,黃萬石等家族,貶蒲壽庚家族為賤籍,這些都是足以垂範百世的,但當年就只有他們嗎?

看看這些名字。

潛說友,平江知府,獻城投降,王積翁,福建置制使,以圖籍獻胡元為內應,趙孟傳,沿海置制使,知慶元府。

這都是高官顯貴。

趙孟傳還是宗室。

而他們背叛趙家投降換來的是什麽?

王積翁兒子王都中一直做到胡元的尚書,忽必烈一次賜田就八千畝。

若背叛者皆子孫富貴,死節者何以瞑目?

的確,事情已經過去百年,大明也不是大宋,沒有義務為趙家懲罰其叛臣,但至少要讓百姓知道,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名字。而不是讓他們那些以儒學傳家的後代,以私心美化他們的行為,掩蓋他們的卑劣,甚至改奸為忠,讓後世忘記真相。這些儒學世家手中最強的武器,是他們手中的筆,您要明白,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文字描寫的歷史。

是寫歷史的人讓我們知道的所謂的歷史。

誰掌握了這支筆,誰就掌握了左右後世認知的能力。

我掌握了這支筆。

我就可以把忠臣變成奸臣,把奸臣變成忠臣,我掌握了這支筆,就可以把秦檜變成顧全大局,為國為民深謀遠慮的忠臣,把嶽武穆變成野心勃勃的軍閥。然後當我歪曲後的歷史一代代傳下去,過百十年,已經沒有人記得真正歷史時候,人們就相信秦檜是忠臣,嶽武穆是軍閥。

而現在這支筆就掌握在那些儒生手中。

而那些儒生有多少是當年這些叛臣的後代?死節的人很多都是沒有後代留下的,崖山蹈海帶走的,是大宋朝絕大多數有節操的忠義,而活下來的就算不全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背叛趙家的。他們在胡元有權力,有財富,很容易延續他們的世家,延續他們家族流傳的學問,當大明定鼎之後他們的後代可以很容易憑借這些走科舉成為進士。於是他們又成了大明的官宦世家,繼續掌握這支筆,繼續記載那些他們想要讓後世知道的所謂歷史。

是不是很可怕。

我們知道的歷史不是歷史,而是別人給我們腦子裏灌輸的歷史。

他們支配我們的認知。”

楊豐蠱惑著皇太孫。

他的收獲還是很豐富,現在貳臣錄裏面已經有幾十個人了,畢竟官方史書上還記錄了不少,不過他那個五百貫是要查清其後代情況的,光給他幾個名字沒什麽用,最多也就是得個幾十貫而已。

想得五百貫還得繼續挖。

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