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被封印的龍

接下來的三個月裏,楊豐就一直在他的墾荒地搞建設。

永寧知府倒是來過一次。

但也僅僅是象征性地轉了一圈而已。

不過楊豐是交稅的。

不是墾荒地的稅,這個哪怕沒有朱元璋的特旨,遼東墾荒也是完全免稅的,實際上不但免稅,官府還給耕牛種子和口糧農具。楊豐交的是這些墾荒隊員的丁稅,也就是人頭稅,這個是由他代交,按照總的丁數給一筆寶鈔而已……

其實這也是會寧府目前唯一的財政收入。

其他就沒了。

官老爺們苦啊!

到八月的時候,所有人員全部到齊。

耕牛也到了。

冶鐵工廠也建立起來。

水泥廠也有了。

……

當然,說是廠,其實就是一個個小作坊而已。

但一切都具備了雛形。

沿著牤牛河從上遊到下遊總共五千人分二十個生產隊,另外還有五個以礦場為依托的工廠,兩個伐木燒炭的炭場,這時候用煤炭還不現實,雖然蛟河就有煤礦,但開采煤炭的初期工程量太大。

燒炭就簡單了。

畢竟這裏就不缺樹木。

甚至幾條小河上就連初級的堤壩都有了。

木頭的。

主要用於捕魚。

這是目前各場隊主要食物來源。

不僅僅是在牤牛河上,甚至部分場隊還自己造船,然後進入拉林河捕魚,因為都是南方來的,和狩獵相比還是捕魚最容易。

甚至還有些場隊幹脆在河邊搞起養殖……

就是木頭圍欄,然後把一些吃不完的魚扔裏面。

可以說僅僅三個月,這片蠻荒之地就已經成了希望的田野,充足的食物來源,讓所有人都恍如到了世外桃源般。

甚至連醫院,識字班這些都辦了起來。

每個場隊都有。

而且每個場隊都修了圍墻,其實也是木頭的,這樣也避免了野獸在晚上進入,一個個環形木制圍墻保護著裏面一座座小木屋,每個木屋裏面都修了火坑。為此楊豐還建了磚窯,他那些雇工裏面各種工匠都有,然後每個小木屋周圍都堆滿過冬的木頭,放眼望去一片東北冬天鄉村景象。甚至牲畜過冬的草料都備好,楊豐為此還從兀者裏面專門找人輔導,後者也得到了他們喜歡的,事實上這些兀者很快就和墾荒隊融洽起來。

這裏有工匠。

他們可以在這些場隊交換他們需要的一切。

而場隊也需要他們傳授經驗。

甚至連這些兀者的寨子都幹脆遷到了臨近的地方,包括其他兀者寨子也跑來交換,一時間到處都是皆大歡喜的融洽氛圍……

主要是不能搶。

如果能搶他們肯定不會這樣了。

但既然是楊豐的產業,那是無論如何不敢的,既然不能搶,那當然要融洽交換了。

楊豐一直到九月初,才離開墾荒地前往奚關城,他依然是和張定邊同行,後者到這裏後就把朱元璋的聖旨拋到一邊,他的確是要去鯨海衛主持永寧寺,但一則永寧寺還沒修,二則負責管這件事的是朱植,朱植根本就不管他,遼王殿下一直就和楊豐在忙墾荒。

準確說是學習。

這種從無到有建立一切的能力可是極其寶貴。

他連自己真正的本職工作都拋到了一邊。

他是接替朱棣坐鎮會寧城,鎮撫會寧都指揮使司所屬那些部落的。

但是……

楊豐在此,哪個不知死活的敢搞事情?

完全不需要管。

他們三人到達會寧後,朱植留下而楊豐二人繼續乘船向下遊,在牡丹江口上岸,這裏已經修建了衛城,而且不是羈縻衛,而是像東寧衛這些一樣,一個漢人千戶,配多個兀者千戶的衛,名字叫五國衛。

當初楊豐給起的。

紀念一下成了魔的宋徽宗父子。

很顯然朱元璋本人對他的惡趣味也非常欣賞,然後真的起名五國衛。

上岸後就是沿著牡丹江一直到奚關城了,這一路都是羈縻衛,但這些羈縻衛都必須維護驛道。

這一點很重要。

朱元璋對這些羈縻的部落,要求就是他們必須維護驛道。

包括雲貴那些土司。

不過羈縻衛屬於軍戶性質,所以他們不用交稅,只是定期納貢,土司是要交稅的,明朝土司都交稅,包稅制,每年總共交多少,明末土司不交稅純粹是沒本事收。但稅是有的,就是地方官不敢去找土司收,這時候可是老老實實交稅,不但交稅,而且各種貢獻也少不了。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朱棣在管理這些家夥方面很有能力。

僅僅也就兩年。

大明的統治就已經具體化。

甚至已經有了三條驛道,從開原到吉林城到會寧再到鯨海衛,從五國衛到龍泉府,從吉林城到清津,三條驛道串聯一大堆羈縻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