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比下去

上學半日對於不喜讀書的人覺得非常煎熬,但是對於麗姝而言就如魚得水,她前世就是因為多讀書多看書,甚至無事時,把曾祖父劉天野留下來的書都拿著看,以至於她幫助烏孫王改進過當地的戰車,使她從平寧公主的陪嫁媵妾中排不上號的普通宮人,一躍成了排名第三位的德妃。

因為她們在京中,是從《列女傳》《女四書》開始學的,家裏原本也沒想讓她們如何有才,只是粗通文字,打發光陰罷了。

下半日,她要回自家院中,因為小傅氏怕別人說閑話,特地買了一位繡娘做仆婦,平日做管事媽媽,實際上是專門教她針線。

麗姝知曉小傅氏陪嫁並不豐厚,平日她也很節儉,但對自己要學什麽卻是多少銀錢,眼睛都不眨一下。像買的這位繡娘,身價二十兩,小傅氏價都沒講。

卻沒想到,一出門就見下人們喜氣洋洋的,麗嘉的丫鬟芍藥正道:“大姑娘,咱們家大老爺被起復為北鎮撫使了。”

不少人是為大伯父重回仕途高興,但麗姝知曉這“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刑部和大理寺等地。且北鎮撫司出外差多,只要外出特務皆為“欽差”。由於北鎮撫司直接向東廠負責,有時甚至越過東廠直接向皇帝負責,因此地方官員見到北鎮撫司的人都是恭恭敬敬,一點不大意,稱呼為“上差”或“欽差”。

鎮撫使是從四品,而伯父劉承宗本就是湖廣武舉鄉試第一人,後來又中了武狀元,若非被祖父連累,起碼如今也是指揮使了。

但現下能夠起復,說明劉家的風波過去了。

這是一個強烈的政治信號,果然在麗婉麗柔還懵懵懂懂的時候,大姑娘麗嘉已經知曉其中差別:“這真是大好事,伯父升了北鎮撫使,日後必定是青雲直上,她們一家怕也是要去京中了。如此一來,家中大人們怕是也是要送賀禮去,咱們女兒家不如也做幾樣針線送去,聊表心意。”

麗姝想麗嘉還真是賊,諸姐妹中,她年紀最長,已經九歲了,習女紅已經有幾年,做荷包刺繡都不在話下,高出眾人許多,麗婉呢,雖然也做得,但在女紅方面和麗嘉就有差距了。

更別提麗姝和

麗柔都才六歲,還沒開始學拿針呢!能夠在其中出挑的就只有大姐姐了。

只是……

麗姝心道她年紀這麽小就知曉為自己打算,為何前世十八歲還未許配人家呢?以至於當年她要嫁給鄭灝時,外人當初還傳說一句話叫做“大麥不黃小麥黃”,就是妹妹要嫁人了,姐姐還待字閨中。

當然,鄭灝比她大十歲,那時已經不能再等了,他又是狀元,父親為了鄭家也要提前發嫁她。

麗姝很快回去,先和小傅氏說了這一消息,小傅氏卻是神色莫名:“我早已知曉了,你伯母乃首輔孫女,母親乃宗室女,早年不肯回麻城老家,一直在南京。如今終於可以去京中了,這是好事情啊。”

“是啊,大姐姐還要我們做些針線送過去,女兒想擇幾條平日打的好的絡子送過去。”麗姝轉移了話題。

小傅氏含笑點頭:“這樣很好,我以前家中來了客人,多是以針線見客。”

待麗姝出去後,小傅氏卻對丹青嘆了一聲。

丹青不解:“夫人,現下姐兒聽話,大老爺高升,咱們老爺仕途也遲早會高升,您還有什麽不高興的?”

“不是為這個,我膝下唯有麗姝和書瑞兩個,莫說就他們兩個,就是十個八個,我也一個也不舍得給別人。可我又怕將來這孩子長大了怪我,怪我沒讓他過繼,沒有現成的官兒當。”小傅氏是不想過繼自己的孩子。

丹青想這人和人是真不同,蘇姨娘做夢都想讓她的兒子們過繼出去,小傅氏卻不想過繼。

但到底過不過繼,和女人無關,都是男人們說了算,興滅繼絕乃是宗族大事。

當然,當務之急小傅氏道:“麗姝那裏你要把把關,送出去的針線一定要寓意好些。”

其實不必小傅氏吩咐,麗姝自己就和胡媽媽在商量:“我想大伯此次起復,因此想選些吉祥如意的。若流雲百幅這樣的太難了,我前些日子瞧著柿子顏色好看,有事事如意之意,不如就做那個吧。”

胡媽媽笑道:“小姐說的很是,我就教您打這兩種。”

麗姝不欲在這個上頭花費太多功夫,她打完一對柿柿如意的絡子,選了橘紅色的絲絳跟著胡媽媽打絡子,胡媽媽教的很認真。

她今年四十歲

的年紀,丈夫去世,兒子身子骨不好,人也沒了,留了個小孫兒,家財被族裏所搶,她只好帶著孫子自賣其身,好歹在這裏活兒輕松,主家為人很好,尤其是小姐,年紀雖然小,但不折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