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夜裏宸佑宮進刺客意圖謀害玉貴嬪的事鬧得沸沸揚揚,一大早便闔宮皆知了。

宮裏出了刺客這麽大的事,一時流言紛紛。陛下和皇後派去調查刺客的人不敢耽擱,連夜調查審問,追根溯源,三日後就有了詳盡的結果。

刺客名沐晴,年二十三歲,入宮受訓後不久就分去了林貴嬪的長信宮做粗使,一做就是七年。

她平時話不多,人還算穩重,在宮裏交好的人大多都是長信宮的宮女,外面的宮女雖多有面熟卻沒有要好之人,自從林貴嬪被禁足降位後,被分去了尚食局做燒火丫頭。

林貴嬪的膳食每日都有人專程送過去,不管吃或不吃,一日三餐從不會斷,送膳食的也多是尚食局的宮女或太監,前些日子,沐晴被被派去給林貴嬪送膳食,遇上了柊梅,柊梅認出這是沐晴,帶她見了林貴嬪。

據守門的侍衛回憶,旁的宮女送膳食大多都是進去一下就出來了,要麽被直接趕出來,沐晴進去的時間比旁人都多些,出來的神情也不似旁人那般避之不及和畏懼,只是低著頭腳步很匆忙,但她只去過這一次,後面想必是為了避嫌,再也沒有來送過。

而尚食局與她共事的宮女也正是從那日後開始才發覺沐晴行蹤不定的,她偷拿了尚食局裏一把斷尖的切肉刀,每晚偷偷出來磨。後面的行蹤便和紫佩交代的一樣,是她借如廁之名藏匿在宸佑宮內,夜半時分摸到了寢殿處。

至於迷藥從何而來,又如何知道宸佑宮內部地形,沐晴死都不肯開口,陛下和皇後的人多番查問,也未能尋到蛛絲馬跡。

雖說不能完全還原沐晴刺殺的過程,可尚食局的口供和人證,都說明她是從去過長信宮後開始策劃的謀害,那這一切就和林貴嬪脫不開幹系了。

兜兜轉轉一圈,幕後黑手還是落在了林貴嬪的頭上。

匯報之人在皇後的示意下躬身退出鳳儀宮主殿,秦淵的面色陰沉,黑眸中蘊滿了怒火。

“來人,去將林氏帶過來。”

他本以為讓林貴嬪禁足在自己的宮中,既是懲罰,對她亦是好事。

沒有長樂需要照顧,也沒有旁人屢進讒言,這麽多天,她總能冷靜下來,好好靜思己過。不要再總是挑戰他的底線,更不要一再做出逾矩之事,讓自己變得瘋瘋癲癲不像話。

不曾想,事已至此她還不認為自己有錯,從頭到尾她心中都只知怨恨旁人,認為自己落到這個地步全是旁人害的。

剝去榮華,獨身一人,仍然不知悔改,實在是愚不可及。

*

鳳儀宮內,沈霽坐在下首,擡眸看向陛下和皇後,欲言又止半晌,最終沒開口。

其實對她而言,林貴嬪固然可恨,可這件事背後定然還有一只手在推動。

一個燒火丫頭怎麽會讓她去膳食,迷藥是哪兒來的,地形又是如何得知?

怎麽偏偏就這麽巧,讓林氏送進宮幫林貴嬪的人和林氏見了面?

林貴嬪恨沈

霽入骨,也沒有能力籌備更周密穩妥的陷害方式,所以犧牲沐晴這個棋子一擊斃命才痛快。但此舉雖然行跡好查,可最關鍵的刺殺卻只需沐晴一人就可完成,能調查的線索便少之又少。

這三日裏,沐晴所認識的、接觸的人都反復詢問了個遍,均不能查出有效的信息,可見這一計讓那人藏得很好。

若是沈霽成功身死,林貴嬪也會死,她坐享漁翁之利,是天衣無縫的計劃。

沈霽雖然懷疑是宜德妃,也的確是她最有可能,可一來沒有證據,二來她和宜德妃並無結怨,加之宮中如今對她不滿的人也有許多,會不會有人在背後偷偷推波助瀾也未可知,沈霽不能百分百確認。

但她不再向陛下和皇後娘娘提起的原因,最要緊的還是因為她這次遇刺,陛下和皇後娘娘重視之程度已經到了前朝後宮無人不知的地步。

她遇刺固然可憐,但到底平安無事,陛下如此看重,簡直要把後宮翻個遍,已經有不少人不滿因她而鬧得後宮不寧,流言紛紛,後宮都如此,前朝更不用提了。

被捧的太高,太過引人注意不是件好事,沈霽心中始終不安,有墜落之危。

陛下和皇後派這麽多人查都沒查出結果,她再揪著不放只會更加惹人不滿,既如此,便將這件事停在林貴嬪這裏才最好。

*

長信宮離鳳儀宮只隔著宸佑宮,不出半個時辰,林貴嬪便被帶到了。

她從門口緩緩走來,仍穿著同記憶中一般無二的華美宮裙,烏發高挽,滿頭珠翠,走路的時候脖頸挺直,下巴微微揚起,神情充滿了高傲和尊貴。

可同樣的打扮和同樣的神情,落在如今林貴嬪的身上,卻讓人覺得既可憐又唏噓,既諷刺又悲哀。

她原本的身材苗條勻稱,如今卻消瘦憔悴,像一朵快要開敗的花朵,她的頭發曾經烏黑濃密,現在卻幹燥如草,就連身上那件華貴的宮裙,也色澤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