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2/2頁)

顯然,行會就是官府管理各行各業、各街各市最有力的臂助。但是,如此發展,固然省卻了官府很多事,許多時候只需坐著收錢即可,但也滋生了諸多矛盾。

比如行會對店家、會員的壓榨,在番禺街市上是很少見到欺行霸市的情況的,行市有制度,行會有規矩,敢有冒犯者,會迎來整個行會的打壓,一般都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而行會規矩主要各會長制定,而會長則是由一些名流、豪商擔任,官府只做監督。

各街市行會內部,往往也是矛盾重重,會長幾乎可以說是每條街市上的土皇帝,權力與便利都很大,行會內部有實力的成員,為了爭奪會長位置,往往也是勾心鬥角,手段齊出,暴力行為也是層出不窮。

同時,同行業之間的大小行市間,沖突也是時有發生,尤其是商品議價權問題,過去三十年間,番禺城內發生了數次同行業行會之間的價格戰,乃至流血沖突,每次都得死不少人。

每個行會,也都豢養著一些打手,這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人,也是城市治安的挑戰,很多犯罪都與這些暴力團夥脫不開關系。

這些蛆蟲,則與貧民窟,共同構成番禺城各種犯罪活動的來源。毫無疑問,番禺城的犯罪率,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居高不下的。

種種矛盾,等等問題,都是在番禺商業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但這些都難掩番禺在過去幾十年間產生的蛻變。甚至可以說,在當前的廣州府番禺城,已經誕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城市之中,遍布小資產階級,商人的地位也不似其他城市那般受到猜疑、鄙視、限制,甚至於開始對官府產生一些隱晦的影響。

番禺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占據番禺人口的絕大多數,相反,本地的土著人口,反而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比例逐漸減少。

外來人口,帶來了外邊的先進文化與技術,寬松的政治、經濟氛圍,也使番禺的文化開放而多元,不只有傳統的中國的,更有海外的、西方的……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終點,番禺城具備其他大漢沿海城市難以具備的優越條件與地位。自安史之亂後,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起,自番禺往返的船隊日多,但隨著大漢帝國在海外貿易政策上的放寬與鼓勵,在南洋諸島、各國活動的日益頻繁,番禺城獲得的發展福利遠超歷史同期,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而冬季,正是外番商船活動最為頻繁的時候,沿珠江的碼頭上,幾乎每天都有滿載著大漢瓷器、絲綢、茶葉、鐵器等貨物的外國商船拔錨起航,伶仃洋上盡數順著季風揚帆南下海船……

同時,番禺城內最引人矚目,也最惹人非議的,或許就是那雲集的外番人群了。在往返番禺的外洋人中,商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他們每次大概待2-6個月,即便有些人為了長期往來便利,在城中安宅置業,但屬於暫住人口。

與之相對的,廣州府境內還存在著一些常駐的外番人口,這些人數量以十萬計,僅番禺城內,便不下十萬。這樣的規模,在當前的大漢,是很誇張的,也是讓人不可思議的,全國大抵也只有廣州府有這個條件,也有這個環境接納這麽多人。

在這些外番人中,以大食人居多,高麗、日本、天竺次之,近些年來,南洋的一些土著商人也增多了。

來源成分復雜,身份也同樣復雜,商人乃是最普遍的身份,其余諸如冒險家、水手、手工業者、逃犯、乃至流亡群體。

當年,鑒於安西都督府在碎葉進行的“滅教”行動,朝廷也隨之頒布了一系列的限制政策,對中原及大西北的大食及信奉ysl的外夷也多有迫害,這就使得許多境內的ysl教徒,要麽改變信仰,要麽逃奔他處,廣州府乃是很多人最終的選擇。

因此,廣州府外番人口是形形色色,如欲辨其成色,也是完全扯不清的。

而為了安置這些外番人,廣州府還專門劃出了一些街道,專供其聚居、生活,核心理念仍是方便管理。這也就形成了番禺城內另一道特色,跨街連市的番坊街。

讓廣州府乃至廣南東道上下意想不到的是,老皇帝在廣州府,首先“開炮”的,正是這番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