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2頁)

老皇帝語氣稍顯惡劣,但郭信聽著卻如聞仙音,忙不叠地應是,然後眉開眼笑地去了,那副憨態看得老皇帝牙疼。

湘江,尤其是長沙下洞庭這一段水路,是極其繁忙的,正值收獲的季節,更是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越是靠近長沙,各類江船越多,南來北往,運糧的,運鹽的,運茶的……民用百貨,無所不具。

南下的途中可以看見一些特殊的船只,大大小小,共同的特征在於,遍插青旗,顯然是屬於同一股勢力的。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就在這湘江之上,崛起了一股半黑半白的新勢力:湘幫。

船幫這種社會底層的勢力自古有之,但湘幫卻可以算是歷代以來最正規、系統最完備的,有清晰的組織架構,有成熟的運行機制,最重要的,有可靠的後台。

畢竟,湖南道官府的一些運輸任務,都是拜托給湘幫,而在民間活動的時候,也往往打著半官方的旗號,水師退役的船只,也都流入船幫,當地就有一個說法,湘江之上行使的船只,有一半都是湘幫的。

可以說,湘幫也是長沙府幾十年發展伴生的一個產物,到如今,影響力觸及社會底層的方方面面,官府似乎也需要這麽一個辦事靈活的“馬桶”,給權貴們當狗也諸多湘幫大佬可遇而不可求的。

老皇帝的南巡,對於地方上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包括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船幫勢力。倒也不是社會治安上的問題,而是老皇帝之來,影響了“江湖”上的一樁大事。

湘幫實則只是一個對外的聯合,早些年勢力也很分散,為了爭取利益,廝殺不斷。後來在一名“王先生”的撮合下,十幾個大船幫的首領,聚集一趟,歃血為盟,成立湘幫。

嗯,江湖上是這樣傳說的,而能讓這麽多好勇鬥狠的船老大們放下矛盾,達成共識,背後的故事,顯然不是那麽簡單的。那名“王先生”的身份,便格外引人注意,此人何德何能,有那本事。

直到後來才逐漸流傳出,“王先生”,便是長沙府總捕,王覺。這下就沒人質疑了,王覺在朝廷體制內,雖然只是一個卑微下官,但在平民眼中,可就是大得不得了的人物。

尤其是對那些跑江湖的而言,威懾更足,因為其在長沙當了幾十年的總捕,整個長沙乃至整個湖南道,到處都是他的徒子徒孫,這可是咳嗽一聲湘江都得震三震的人物。

當然了,能讓王覺去幹黏合湘幫這費力之事,其後顯然還有更深的背景,這些在長沙地界上,就讓人諱莫言深了。

成立湘幫,除了減少械鬥、穩定治安的目的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向外拓展。

南方水網縱橫,江河密集,跑船的勢力也就多,湘江雖是長江一大支流,但只要有點心氣的,又如何不想到長江裏去撈油水。但這個困難很大,長江上縱橫的船幫,又何嘗是好惹的,地盤是有劃分的,也容不得外人插足。

湘幫結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北伐”,組織人手往長江試探,然而剛出洞庭,便被一幹“湖北幫”給打回來了。

那一役,江湖傳說,“巴陵之戰”,並且由此,開啟了兩湖船幫之間近十年的爭鬥。兩道勢力,就像兩條被豢養的狗一般,為了主人的利益,也為了嘴邊的一點狗食,在洞庭、在大江之上,反復撕咬。

對於這種非平民之間的械鬥,官府一般是不會插手的,兩方之間也很有默契,哪怕血染大江,也都按江湖規矩來,絕不影響官府,給主人們添麻煩。

打得狠了,損失大了,就停戰談判,談出個利益平衡,談得個一年半載的安定,就繼續打,周而復始。利益是永恒的,人命是不值錢的。

當然也有鬧得過分,影響到治安,危及民生的,到那個時候,才有官府威壓,水師出動。而最荒誕的是,兩方鬥得最狠的一次,各自糾集數千人,在洞庭湖上廝殺,旁邊就是兩湖水師掠陣,到官方那些還能說成是演戲訓練,只是動靜大了些罷了……

此番,若無老皇帝南巡,洞庭湖上恐怕早已是血雨腥風了,生生給停下了。實在沒人敢炸刺,船幫中多兇狠的亡命之徒,但不怕死不意味著就想死,湖北水師的大整飭,嚇倒的不只是各路水師。

而在湖南進行內部整頓的過程中,還拿了三個民怨過重的湘幫首領人頭,用來平息民怨……

因此,湖南的情況,自上而下,由官到賊,都是偃旗息鼓的,老皇帝能見到的,自然也是一片富庶祥和的南國江湖、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