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南巡(第2/2頁)

廣場上,所有人都是盛裝打扮,錦衣華服,唯有老皇帝,不戴冕冠,不著龍袍,就那麽一件尋常的黑色繡袍,就連發髻都依舊表達著一股“桀驁”的氣質。

基本無視恭立於兩側的送行大臣,直接走到鑾駕邊上,早有內侍把登車的腳梯擺好。踏上腳梯,未走兩步,老皇帝回過身來,審視了劉旸一會兒,方才輕聲道:“京城與朝廷,就交給你了!”

老皇帝的語氣帶著些莫名的意味,既像是在托付,又隱隱有點“不放心”的意思。而劉旸則好似沒有察覺到老皇帝的異樣一般,神色如常,恭謹依舊,鄭重地抱拳道:“是!臣定然慎思篤行,盡心理政,不負陛下所托!”

見其反應,又目光復雜地看了劉旸兩眼,沒有再啰嗦什麽,轉身等上車轅,矮身進入鑾駕。緊接著,隨著胡德一聲“起駕”的高唱,禦駕起行,老皇帝也在時隔近二十年,再度踏上出巡的旅程,雖然目的地直向雞公山的泰康宮。

太子劉旸佇立在禦道上,默默地望著緩緩遠去的鑾駕,莫名地有種心血來潮的感覺,但被他竭力且迅速地壓制下去,不過,眉頭更加沉凝了,並不能讓人猜出他在思考什麽。

同樣,前來送行的大臣們,也是目光各異,一會兒“恭敬”地張望著起行的鑾駕,一會兒又小心地打量著太子,空氣中的異樣感也由此加強……

自洛陽前去泰康宮,遙遙七百余裏長途,作為皇家北苑來說,這個距離實在是不近,或許也正因如此,老皇帝方在離京前做出那些人事調整,那只是他自認為穩妥的動作,安其個人之心而已。

雞公山在申州境內,就當前的交通線來說,前往申州就只有兩條路可供大隊通行,一是東出洛陽,經鄭州轉道一路南下,過許、蔡二州;二則是自東南出登封,直接經許、蔡抵達申州。

禦駕此次出巡,自然選的第一條,路程雖然要遠上大幾十裏,但出京的交通狀況要好上許多,僅“洛-鄭”直道,便是大漢最高等級的官道。

大漢這幾十年來,在基礎交通上的投資還是不小的,尤其是京畿重地及周遭,更是四通八達,至少到申州為止,是一路坦途。

考慮到皇帝南幸之便利,在泰康行宮興建的過程中,沿途的鄭、許、蔡、申四州對於境內主幹直道都進行了一定的工程,許多年久失修的路段都有升級,再不濟平日裏路上那些不受重視的坑坑窪窪都被填平了。就連汝州也參與了進來,萬一禦駕過境呢?

當然,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沿途交通整葺,也算是行宮修建的配套工程,只要向上申請,道司多少得撥點款下來,甚至能從少府拿到一筆錢。甭管事情最後做得如何,在要錢之事上,這些可是分外積極。

也正因為交通條件的允許,老皇帝那六馬鑾駕方得一路通達申州,除了渡河過橋之外,基本不用停車換乘。不過,即便如此,行路的速度依舊快不起來。

後妃、公卿、文武官吏、護軍及宮人、仆侍,各色人等加起來,足足兩萬多人,這人一多,不只是人吃馬嚼麻煩,趕路的效率也難免低下。

哪怕出巡隊伍基本實現了騾馬化,每日行程,最快也不到四十裏,慢則二三十裏,再加上風雨受阻以及停駐休整。初夏啟程,等趕到申州之時,已至中夏,前前後後,花費了一個多月。

就這大隊人馬,以及低下的效率,顯然老皇帝此番出巡,根本不像詔文中描述的那般,是去巡視民生,體察民情的。

而此次出巡帶給民間的深重影響,則從兩年多前決定修建避暑行宮就已經開始了,建築工程,到道路工程,無不是大工,無不需要錢糧,無不需要當地百姓出工出力。

等到禦駕起行,大隊過處,即便不是蝗蟲掠境,也差不離了。老皇帝雖然禁止出遊途中地方官府上方物,但行營所需卻是剛需,兩萬多人的日常消耗,基本都得就近取材,就算花錢購買,也超過大部分州縣的接待能力。

當然,糧料供應,有沿途官倉提供,但行營的需求,可遠不是一些基礎的糧食供應就能滿足了。在保證行營需求的政治大原則下,超限部分的代價,自然是由各地官民承擔了。

自古以來,哪有皇帝出巡,能惠及地方,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如果有,那簡直就是奇跡!

至少,這種大擺儀仗、聲勢浩大的出遊,哪怕表面功夫做得再足,帶給地方官民的,除了天子威嚴,應該也只剩影響生活的沉重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