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李氏(第2/3頁)

“些許虛名,受之有愧!”李繼隆搖頭,神色倒也認真,略帶悵然道:“至今仍舊被詬病為仰公主之幸,實有負先父英名啊!”

見狀,李繼和當即勸慰道:“都是些嫉妒流言,大哥不必掛懷,若莫作此想,反倒遂了小人之意。陛下用人,向來量才舉賢,殿前都虞侯如此重要職事,豈是裙帶關系就能走通的,那麽些名駙馬,也只有你與楊元顯(楊延昭)得到重用……”

李繼和這番話,若是讓老皇帝聽了,估計也得汗顏。雖然老皇帝“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提倡了幾十年了,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用人唯私的例子比比皆是。當然,或許在李繼和這些人眼中,就只“賢”與“才”的那部分。

聽其勸慰,李繼隆笑了,他是何等樣人,哪裏需要這個兄弟來疏導情緒。別看李繼和也是快三十的人了,但在李繼隆眼裏,依舊只是個小弟。

笑意收斂,李繼隆嚴肅地看著李繼和,沉聲說道:“你此番來得正好,我恰好有事需向你交待!”

頓了下,李繼隆緩緩敘來:“陛下有將近二十年不曾出巡遠遊了,大內軍也是一般,須知,常駐宮廷,與護駕出巡,是完全不同的,容不得疏忽大意!

這些年,大內軍中,多了不少懈怠之風,大量勛貴子弟充斥其中,這固然是陛下對功臣子弟的愛護與提攜,但他老人家也絕不會允許自己的禦林軍滑墮。

此次出巡,就足以看出許多問題了,誰優誰劣,誰長誰短,誰能誰庸,多少能有所體現。

你護駕途中,當謹記一點,要將此次出巡當作是打仗,面臨的是沙場上的生死考驗,而不是去遊山玩水、避暑看花。

端正態度,一絲不苟,雖不至於讓你出類拔萃,從大內軍官中脫穎而出,但至少不至於出差錯!

寒門子弟不容易,勛貴之家,同樣也沒有多少犯錯的余地……”

李繼隆的交待,雖然語氣始終平和,但態度上有些過分鄭重,讓李繼和感受到了一股巨大壓力。迎著兄長認真的目光,李繼和平復下心情,也滿臉肅然地應道:“大哥教誨,小弟定然銘記在心,不敢懈怠!”

“如此甚好!”

李繼和時年二十九歲,在大內軍中任指揮使,營級單位,手下也就管著六百來人。這個職位,可一點都不低,大內軍可不是一般人能進的。

早期的大內軍,是從禁軍中選拔最精銳、最忠誠的將士,入駐禁宮,保衛皇帝與朝廷。後來擴大到全國軍隊,尤其是久經考驗、最出精兵的諸邊戍卒以及有功將士,精中選精,優中選優,總之沒有一個不能打。

不過,後來慢慢地有了些變化,隨著二三代勛貴子弟的長成,其中出眾者,也被挑選到皇城當值,大內軍是人數最多的去處。到如今,已然演變成一項殊榮,甚至能與家族地位實力掛鉤,乃至於,後起的官僚也是想盡辦法將家中子孫送到大內軍。

如此一來,大內軍的戰鬥力當然無法像乾祐時代那般,始終保持天下頂尖。充斥的勛貴子弟,毫無疑問都是貴族教育培養出來的精英,向上競爭格外激烈,但同樣的,一些不好的風氣也在不斷蔓延。首先就精神屬性上,大內軍是遠遠不如早年了。

多年的發展下來,除了立功之外,軍校培養、武舉選拔以及軍中慣性的資歷考核升遷,軍隊將士進步最主要的三條渠道,但實則大內軍也是一條,並且大大勝過其他。

大內軍,才是大漢真正的軍官搖籃,有一點優勢是無可比擬的,那就是“皇帝的近衛軍”這條屬性,對於家天下的封建專制帝國而言,這一條屬性的光環實在太耀眼了,就和文官科舉的“天子門生”是一個道理,甚至更近,畢竟他們在接受忠君愛國洗腦的同時,離皇帝也更近,是皇權下最忠實的捍衛者。

大內軍編制是兩廂八軍十六營,連後勤算上,全軍一萬余人,其中有近三成都是權貴子弟出身。在這樣“高質量”的隊伍中,李繼和作為十六分之一的營指揮使,其含金量自然是不低的,若是外放地方,往小了算也得是一州兵馬指揮使起步。

此番老皇帝出巡,大內軍自然不可能悉數隨駕,恰巧的是,李繼和及其下屬一營官兵,都在護駕之列。這既是榮幸,也是考驗,很嚴肅的事情,讓李繼隆都忍不住要特意交待一番。

除了李繼和之外,李繼隆還有一個兄弟李繼恂,李處耘去世時才五歲,和李繼和一樣,也是李繼隆如兄如父撫養長大的。不過與兩個哥哥不同,走的是文官路線,二十六歲的年紀,正在關內盩至縣任主簿,再熬些年頭,就能扶正了。

府中正忙,李繼和自家府上也得做好交待,晚上就得回營準備,因此,兄弟倆稍微交談一番後,就匆匆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