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到此為止(第2/2頁)

趙匡義在場不是爵位最高的,但權勢絕對屬他最重,他既然也在此,自然也更引人注目,甚至被視為“領袖”,原來堂堂的廣陽伯、趙相公也與康氏案有涉啊……天塌下來總有高個子頂著,盯著趙匡義,便可知此事的走向了。

甭管此時趙匡義心中是如何起伏,但面上的波瀾不驚,也不負其“城府深厚”的標簽。面對劉皇帝的問話,趙匡義很是平靜地應道:“回陛下,臣等昨日都在刑場,親眼觀刑。”

“有何感想?”劉皇帝追問道。

趙匡義腰多彎下些,依舊從容:“康氏逆黨,為害多年,陛下明察秋毫,一舉掃除禍害,蕩平不法,實在大快人心……”

“你們呢?”劉皇帝直起身,聲音陡然拔高,沖其他人道。

對此,很多人都有震悚的反應,但都緊跟著開口,加入“討伐”康氏叛逆的陣列之中。

“你們這些人中,不乏與康氏相交莫逆者,就沒有同情康氏,為之惋惜的?”劉皇帝又冷幽幽的問。

這話一出,好幾人都不禁打了個哆嗦,顯然自己對號入座了。他們的反應也更快,幾乎不假思索,參差不齊的,態度堅定地表態,說他們與康氏逆黨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劉皇帝就那麽平靜地注視著他們表演,一直到他們住口,殿中逐漸安靜下來,方才把手中的那疊公文擲下,沉聲道:“這裏是從康家搜得的一些證據,上邊記載的是你們與康氏之間的金錢往來記錄與債務關系,每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包括時間、地點、經辦人及相關事項……”

聽此言,勛貴們就像學會了川劇一般,臉變得飛快,有的面沉如水,有的冷汗叠出,還有的手腳直顫。

雖然有樂觀的預估,但劉皇帝這算賬發落的語氣,還是讓人心驚膽戰,畢竟誰也不敢保證能猜準老皇帝的心思。同時,所謂對康氏的“同情”也消失地無影無蹤,甚至怒火中燒,這康家果真是賊子,留下這些東西,原來早懷歹意,真是其心可誅,死不足惜……

“你們也不用緊張!”觀察了片刻,劉皇帝袍服一擺,淡淡道:“朕若想處置你們,那你們此時的處境,就不會在這千秋殿!”

“陛下英明!”

“陛下明察!”

“拜謝陛下……”

一幹人如蒙大赦,龍屁不斷地噴向劉皇帝。

看著他們這番作態,劉皇帝則還是嚴肅著一張臉,語氣生冷地道:“但是,此事也沒那麽簡單就過去。

這些賬目之中所載,明確詳細,康氏的錢財,都是當罰沒的贓款盜錢,你們欠康氏,就是欠國庫,康家的賬你們敢耍賴,國庫的錢,卻容不得拖欠。把你們欠的錢,都上繳給國庫銷賬。

還有,此事牽出了你們不少家族子弟,這些膏梁紈袴,也都不用在京城內待了,朕給他們兩個選擇,要麽出海拓殖,要麽援邊從軍!

如何?”

隨著劉皇帝疑問的尾音落下,千秋殿在經過短暫的沉默,勛貴們快速消化了老皇帝用意之後,紛紛表示認可。

就連如今以貪婪聞名的國舅李業,在劉皇帝處置辦法上也沒有任何怪話,畢竟事涉逆黨,劉皇帝能給一個平穩著陸的方案已經是莫大寬恩。

當然,與李業從倒下的身軀上攫取的好處相比,當初借的那兩萬貫,又不算什麽了。那名震北市的“八方樓”,如今已是李國舅的產業,只歇業了不到十日,便照常營業,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招牌幌子換了……

而相比於對那些官僚毫不留情、毫無余地的刑殺相比,劉皇帝對勛貴們的處理,確實是寬容了。而造成這兩者最本質的差別,還是身份地位的不同。

在劉皇帝看來,官僚比起貴族,更容易受如康氏這等奸商的驅策與鉗制,造成的實際危害也更大。大漢的官僚很多,殺一些不影響大局,但貴族就不一樣了。

當然,劉皇帝並不是太過在意輿論,原本也不是沒動過再借機會剪除一些勛貴的心思,只是,這一回牽扯進去的人實在太多了,多到老皇帝都忍不出心生顧忌。

如此,康寧案方在朝廷權貴層面上,宣告進入收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