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2/2頁)

那之後,朝廷便開始以中央的名義組織起“吐蕃大會”,這是這麽多年,朝廷直接幹預高原事務的一項舉措,並且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

吐蕃大會的召開,是大漢以仲裁者的身份,具體幹涉吐蕃諸部關系與事務,是不斷強化統治關系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朝廷與吐蕃直接交流對話的機會。

五年一屆,到開寶二十六年,正好是第三屆,而這一屆,劉皇帝顯然要玩些新花樣。要知道,前兩屆代表中樞赴會的雖然都是朝廷大員,規格雖高,卻怎麽也不可能比晉王劉晞這個親王更高。

由此可見,劉皇帝對此次大會的重視,以及在高原事務及對諸部吐蕃態度的轉變。如果從乾祐時期的逐步滲透開始算起,大漢對吐蕃諸部的滲透影響已經有足足三十年了,這劉皇帝下得最耐心的一盤棋,如今,也該到收尾的時候了。

過去,那些吐蕃部落酋長們,之所以投靠朝廷,接受朝廷的封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保證了他們的利益,保證他們的統治權。

在此基礎上,還能得到不菲的利益,充分享受到茶馬經濟交流的好處,而作為朝廷的“在編人員”,既受朝廷保護,還能在對那些“亂臣賊子”的征討中獲取掠奪式紅利。總而言之,除了名分上成為大漢臣民,不能再以吐蕃國自稱之外,他們享受一切自治權力。

過去,朝廷在吐蕃的事務上,除吐蕃大會之外,能夠直接參與進去的,只有設立的幾處榷場,通過邊市貿易影響,以及鄰近的州縣,會涉及到吐蕃部民的管理。

邏些城內,倒是有理藩院的派遣官吏,但也僅僅是占個名義,常駐職吏,更多是作為聯絡員而存在,並不能起到應有的調解、仲裁、管理的作用。

說起高原,大臣們的印象,便是遠且阻,環境惡劣,統治不便。但即便如此,以劉皇帝那旺盛的掌控欲,終究還是不容許大漢在高原之上統治,永遠停留在這種初級的、散漫的自治狀態。

直轄或許難度依舊大,但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影響,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件差事,劉皇帝打算交給劉晞來做。

在劉晞沉凝的目光中,劉皇帝緩緩道:“今次大會之後,你留駐邏些城,為駐吐蕃大臣、同平章事,全權處置吐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