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2/2頁)

事實上,那些海外拓殖過程中的“成功人士”,已經走在劉皇帝期望的道路上,海外的金銀、糧食、香料、木材、珍珠瑪瑙,乃至奴隸,都是通過他們反哺國內,為大漢的繁榮做著貢獻。

至於今後,或許會發生些變化,畢竟,劉皇帝已經允諾分封,允許勛貴們在諸封國下擁有自己的領地與封邑,自己的地盤,總歸要多費些心思的。

但可以想見的是,絕大部分的資源,還是會向國內轉移,這也是由他們的地位決定的,畢竟,對勛貴而言,國內才是根基,若無國內的支持,在海外占領再大的地盤,也不過是無根浮萍。

或許在長時間的經營後,形勢會逐漸發生變化,勛貴們的發展重心會有所偏移,對海外領地的重視程度會提高,投入的資源會增多,甚至脫離中土大宗的掌控。

但是,在此之前,大漢已經攫取了足夠多財富與資源,這本就是劉皇帝所期待的,發揮其作為大漢內部矛盾宣泄的蓄水池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即便較前漢、李唐國運延長一百年,那也是一種進步。而同宗同源的關系存在,海外領地想要完全擺脫中國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

哪怕以最悲觀眼光去看待,有朝一日,大漢亡國了,劉家子孫坐不穩江山了,那些海外的封國,也能承擔起延續他劉氏香火的責任,亡國也罷,不至滅種即可。

多分封幾個皇子,多建幾個海外邦國,即便不能全部守住,哪怕只存留下一個,劉皇帝這最基本的目標也就實現。而相比於讓中國的劉家天下千秋萬代,此事實現的可能性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