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2頁)

本身問題多多,各懷鬼胎,若不是有“ysl聖戰”這面大旗在,這第一次聯軍早就崩潰了。但即便從宗教的角度分析,各國也是矛盾重重,最明顯的便是薩曼王朝與布韋希王朝,這二國,一東一西,占據著阿拔斯帝國大部分的地盤,但一個是遜尼派,一個是什葉派,因為教義沖突,曾今也發生了多次戰爭,異端很多時候確實是比異教徒更可恨……

而對於那些普通ysl教徒而言,聖戰的熱情可以持續一時,但想要持續一世,卻不是那麽容易的了。

尤其在第一次碎葉會戰之,聯軍敗退數百裏後,軍心便開始動搖了,在之後連續一年多的拉鋸之中,很多人也逐漸感到疲憊與厭煩,安拉雖然崇高,但並不能徹底全面控制人性。而不少踴躍參與到東征聖戰的人中,實則有不少人,是為過去東西貿易的宣傳所迷惑,為大漢的繁榮所誘惑,抱著發財的心思東來的,結果面臨的是一幹如狼似虎同樣想要西進的大漢勛貴將士。

大食聯軍是這種情況,若不是安西漢軍兵力不足,以漢軍的高度組織力,早就將之徹底趕回怛羅斯了。

當然,從此番安西的捷報來看,也確實如此。在去年ysl聯軍第一次兵臨碎葉的過程中,安西受創不小,又因為朝廷的“保守”支持,在冒險打退聯軍之後,不得不繼續采取收縮戰略,以積蓄恢復實力,連靠近的哈倫軍都一時沒有攻取。

在接近一年的時間內,東西兩方在原黑汗的國土上,各自以碎葉、怛羅斯為基,進行著長接觸、短交戰的拉鋸鏖戰。

不過,ysl也是第一次組織這樣性質的聖戰聯軍,各方面混亂無比,除了指揮與後勤,後續的補充也是有限的,即便背靠富庶的河中地區,但薩曼王朝是不可能為東征軍提供全套後勤保障的。

而大漢這邊則不然,限制他們的只是距離與交通,只在多與寡,而少其他亂七八糟的問題。

隨著樞密院及兵部各項調配的落實,隨著安西軍隊的換血調整完成,隨著各項軍事物資的到位,在今年夏初,魏王劉旻再度啟動了一次大規模作戰機會,主要目的在於將盤踞在碎葉東北楊城的黑汗軍消滅,解決這肘腋之患,其次在於繼續打擊西面的伊斯蘭聯軍,削弱其軍力實力,為後續西進做準備。

這一場仗,漢軍準備充分,敵軍雖有所應對,但這一回實力翻轉,結果則以一種大概率的方式呈現。

楊城便是原來黑汗國的乙寄烏骨城,是黑汗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為了表彰當初楊延昭兩千裏奔襲敵都的功績,被劉旻更名楊城,直線距離碎葉城也不過五百裏。

當初哈倫借助聯軍東進的機會,收復其地,招攬那些突騎施部族,許你官職、爵位、財富,苦心經營了一年多,聚眾兩萬多人,雖然大部分只算得上烏合之眾,但在安西,實力也算不錯了。

對此,安西都督府給予了極大的重視,戰前也做了準備的考慮與準備。劉旻這回並沒有選擇親自出征,楊城方向交給了楊延朗,怛羅斯方向則由副都督李繼隆出馬。

戰事的進展,有些出人意料,尤其是楊城方向。那些當地的突騎施人最終以一個並不出人意料的方式顯示了存在感,臨陣倒戈,使得哈倫汗布置在伊麗河的防線直接崩潰,得以讓楊延朗軍輕松突破到楊城。

事實上,早在去年ysl聯軍被安西軍擊退之後,東北部的這些突騎施人就已經有不少人後悔了,有些部族首領甚至秘密遣使聯絡,解釋、表忠心,沒有立場,大概就是這些人的存世之道了。

兵臨楊城,哈倫汗這回沒有任何退卻,組織軍隊、百姓,意欲堅守待援,決一死戰,要保留黑汗國的最後一絲威嚴。

不過,這一回面對頑固的守軍,漢軍並沒有再以將士高額犧牲換取勝利,經過這些年的摸索,那些性能“簡陋”的火炮,在使用上終於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在攻城上也顯得淋漓盡致。

在安西,兵部前前後後,調撥了兩百多門新舊型火炮,即便加上此前的各種損失,也剩下一百五十余門,其中劉旻撥了一百門給楊延朗。

當百門火炮,從各種角度把各種鐵制的彈藥轟向城頭時,守軍所有的決心迅速被瓦解,漢軍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便解決這顆盤亙在側後方一年多的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