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真正引以為豪之處(第2/2頁)

簡單粗暴的政策不敢亂用,但有其他辦法,很多地方官府都選擇以利誘導。不少土地貧瘠而人口眾多的地區,都選擇從拮據的留稅中抽出一部分,對願意徙邊的百姓進行補助。

因此,對於很多願意到邊地闖蕩的百姓,從遞交申請開始,便已經有了第一筆收入。而到了目的地,土地、種子、耕具等生產資料,一般都是準備齊全的,有些地方,甚至連居住的屋舍都考慮到,再給一定補助,墾殖期間的生計口糧,同樣不會少。

為了移民,朝廷還專門撥了一筆款項,專用其事,這筆款項的數額,到開寶二十四年,已達三百萬貫之多,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得不提一句,當年為支援安東發展,朝廷每年撥款一百萬貫,這筆錢隨著安東發展漸入正軌,也由於一些隱晦的原因,停止了。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劉皇帝對於安東地區的發展,對東北邊防之穩固,以及對長子劉煦的偏愛。

另一方面,宣慰司也是全力開動,大力宣傳,挑準各移民地的優勢處進行宣傳,這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這些年,在大漢地方,有不少這樣的現象,官府遣吏下鄉,挨個宣傳朝廷的移民政策以及地方官府移民優惠。

一次不行,一年不行,但長年累月之下,總是少不了動心的人。畢竟,連安東在宣慰司制作的宣傳冊中,都被描述成沃野千裏,動植礦物資源予取予求的寶地,除冷了點,沒有任何缺點……

而隨著此次朝廷大規模稅改的進行,一旦完成,社會環境變遷,再加上政策驅動,新的移民潮,是可以預見地爆發。

過去,雖然不少官府為了升遷考核做得漂亮些,去推動移民,但也沒有形成全面的認同。從其他利益考量,官僚實則並不願意去做移民這種廢力廢錢的事。

兩稅制下,官府的財政進項,主要在人,人口越多,能夠收取的財稅就越多,分攤到個人身上也就越少,治下百姓的負擔會相對減輕,只要懂得克制,造成的民怨也會小些。

各地官僚,對治下之民,基本可以視作籠裏關的雞,能夠可持續地收割下蛋,如非必要,是輕易不願意放出籠去,把下蛋的雞送給別人。

但如今情勢不同了,人口早已不成為政績考核標準,計稅依據與納稅規則也改了。土地是定量的,人再多也難影響正稅的收取。

如此一來,再保有大量的人口,對於官府的經營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養那麽多人,畢竟是費糧食的,出現災禍,還得賑濟,減稅,怎麽看都是虧本的。

越是窮困的地方,越是如此。於官,不論是仕途還是利益考量,都有動力去做;於民而言,有朝廷政策支持,有直接的利益收獲,除了需要背井離鄉,承擔邊地治安的風險,沒有其他缺點,這就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若說風險,人從降生開始,便已經走上一條風險之旅了……

當然,一旦形成移民潮,對於國內那些地主們就不那麽友好了,畢竟,掌握著大量土地的他們,也是需要大量人力來耕作經營的。

至於移民可能造成的勞力缺乏,隨著人口的再一次爆發,也將得到補充,大漢是很難為缺少人口而頭疼的。

另一方面,也能由此限制國內地主們的剝削,一旦做得過分,人可以跑,正大光明地移民,把人趕跑了,留著地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