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生民百遺一(第2/2頁)

因此,到三月以後,隨著“大清洗”也漸進尾聲,張齊賢已經正式開始了善後工作準備。首先做的,就是對於榆林剩余人口進行統計,當然,僅僅針對於各城鎮接納的難民。

結果很不樂觀,甚至讓人頭皮發麻,整個榆林,只剩下不到三萬人,這還得把北面沒有受到太大叛亂影響的豐、勝二州算上。

要知道,在叛亂之前,整個榆林,在籍人口都有一百多萬,若是算上隱匿人口以及那些黨項雜部,還要更多,如今,算是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哪怕心有預料,張齊賢也不免驚悚,這比最壞的預想還要嚴重。因此,張齊賢對下屬哀嘆,過去有邊州不如中原一富縣,如今他這個一道主官治下之民都不如中原一縣了……

不過,張齊賢也確實不是常人,性情也夠堅韌,在這樣的條件下,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各項善後工作。對剩下之民,進行編戶,同時安排恢復生產墾殖。

當然,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且困難重重,因為恢復生產也需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都嚴重稀缺,這些,毫無疑問都需要朝廷的支持,這也需要時間。

實在沒辦法,張齊賢又把主意打到了軍隊身上,厚著臉皮再求到趙王劉昉身上,希望能協調一部分牲畜、糧食。榆林的官軍,別的不多,種子、農具沒有,但各種牲畜是足備的,軍糧更是足備。

大概是感張齊賢一片誠心,又同情其艱難處境,劉昉很大方,批條一發,就是上萬頭牛馬與五萬石糧。當然,這些也都奏報朝廷,基本作為榆林恢復重建的本錢了,對於當下的榆林而言,也足夠了。

事實上,關於榆林的善後問題,朝廷也早就開始商討了,其中就有人提出,幹脆裁撤榆林道,再度並入關內道。

當初,之所以將之從關內道拆分出來,除了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利於政令通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黨項人,如今,整個黨項都被摧毀了,再單獨設道,就顯得沒那麽必要了。

在榆林兢兢業業的張使君,甚至不知道他的布政使帽子已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