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趙王履職(第2/2頁)

而到十月底,榆林的官軍,也只能維持著各大城市以及重要關卡堡寨的守衛,甚至,不得不收縮,放棄一些據點,如此,方才穩定住了局面。當然,這也有來自剿賊行營的指令作用。

在劉昉沒有北上之前,王侁仍舊在夏州主持著大局,他的去向早已定下來,大概也感覺到自己玩崩了,或許是著急,或許是醒悟了。

都不待朝廷進一步指令,便把孟玄喆給放出來,賠禮道歉,並給他兵馬,讓他率領著去平叛,想要在劉昉北上之前,再努力一把,減輕一下罪過。

然而,榆林的情勢,與一個多月前,已經完全大變,鹽州的叛亂,就像一團烈火,徹底點燃了叛亂的幹柴,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夏州這邊的情況,比之之前,也是直線下滑,李繼遷終於同野利部合流了,正式得到了野利部的全力支持,聲勢大振,兵馬實力都得到了數倍的增長,黃羊平那個此前的剿賊前哨也失陷了,鎮長張巖在生命的威脅之下,選擇參與叛亂,並被李繼遷拜為將軍。

這顯然,又成為了王侁的一個汙點,畢竟那張巖與他頗有淵源。當然,像張巖這樣的人,並不少,他們往往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麽選擇忠於朝廷卻要直接被叛軍殺死,要麽就參與進去。

對於很多人來講,並不難選,即便苟延殘喘,至少參與進去不用立刻就死,而在邊地,常年與艱苦的環境做著鬥爭,生存本就成為了所有人的本能,至於道德忠誠什麽的,對於豪強草莽而言,實在沒有太多的約束力。

而得了野利部眾的支持,李繼遷實力大增,脫胎換骨,投奔他的黨項人像決堤洪水一般湧去,李繼遷也終於放下了一份戒心,畢竟,叛亂之初,鹽州那邊聲勢可比他在夏州的小打小鬧大得多。

李繼遷開始以抗漢領袖自居,四派使者,廣邀豪傑,大封官爵,甚至給鹽州的袁恪去了一道命令,意圖把鹽州的叛軍納入麾下。

對此,袁恪豈能認同,榆林的風雲,是他攪起來的,豈能讓李繼遷給摘了桃子,雖然不至於交惡,但在這叛亂之初,榆林的各路叛軍為了領導權的問題,就已經生出齟齬了。

孟玄喆對李繼遷的出擊,自然沒有太大的效果,雖然有些繳獲,殺斃叛軍上千人,但一是天氣,二是賊眾太多,最終還是不得不退回夏州,王侁的盤算,終究落了空,以前是漫不經心,如今是有心無力。

而迫於榆林的形勢變化,劉昉也終於從長安動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