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格局(第2/2頁)

先軍事打擊,軍事打擊不行,再政治分化,還不行,又搞經濟圍困,一步步做下來,看起來,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實則是變化不定。

作為皇帝趙匡義,也是瞻前顧後,一面要消滅叛軍,一面又不斷尋求妥協,用人上面,更是乏善可陳。

不論是田重進還是田仁朗,都是沙場宿將,尤其田仁朗,更一度把李繼遷逼到絕境,呈困獸之勢。但趙匡義在東京又坐不住,急不可耐,要下令催促,最終幹脆撤了田仁朗,換上王侁。

而王侁其人才幹如何,在大漢已經經過充分證明了。更可笑的是,居然放李繼捧回夏州,意圖招撫李繼遷,結果被那倆堂兄弟玩二人轉,忽悠得淪為蠢類。

當然,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客觀條件,便是宋廷在北面有一個強大的大敵遼國,一直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也給了李繼遷在宋遼之間左右逢源的機會。

北宋為何一直被詬病,甚至不被人認為是大一統的王朝,除了那些讓人惱火的政策之外,燕雲缺一塊,西北缺一塊,好好的金甌破得四處漏風,怎能不被鄙棄。

不過,在大漢,遼國已然作古,李繼捧全族更是早早地被族滅,趙匡義能犯的失誤,在劉皇帝這裏是完全能避免的。

此前不算太重視,如今,真正要發力,那就是全方位的打擊。趙匡義會顧忌幾十萬黨項人反叛的影響與壓力,劉皇帝想的,則是把幾十萬黨項人斬盡殺絕,哪怕不考慮現實條件的懸殊,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是顯著的。

“西北平叛,與以往作戰有些區別,這一回,面對的是一個民族,作戰方式,與作戰目標,都要有所變化!”劉皇帝做著最後的指示:“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戰場上的勝利是根本,是一切,而行軍打丈,打得還是兵馬錢糧,在榆林,後勤的重要性,則更加重要!這一點,朝廷這邊,要做好充足準備,全力支持!”

見劉皇帝把目光投向自己,韓通立刻表態:“陛下放心,老臣已敦促下屬,按照樞密院軍令,調撥軍需,此事若出了問題,老臣提頭來見!”

聞言,劉皇帝笑了笑,又沖被召來旁聽的戶部尚書沈義倫道:“沈卿,剿賊軍費,就勞你盡心了!”

“是!”已經年逾古稀的沈義倫,很是淡定,恭敬道。老臣也清楚,等榆林亂事平定,大概就是他告老歸養的時機了,因此,他的心態很平和。

沈義倫的仕途,可以說是隨著大漢的建立正式開始的,最初為白文珂幕僚,後歷任澠池令、陜州刺史、河中知府,等進入朝廷,就一直在財政系統打轉,雖然從沒有擔任過財政主官,但一直是著名的理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