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陸海之爭(第2/2頁)

因此,這些年,軍隊內部,尤其是馬步軍體系內,針對海軍的言論與措施,屢見不鮮。若不是劉皇帝的維護,當初對海軍編制的壓縮,軍力的裁撤,就被推行了。

陸海之爭,嚴重之時,甚至有把海軍那些耗費維護巨大的巨艦大船拆毀,僅保留內河水師的提議,而這種言論,竟然得到了一大批陸軍將校的擁護。

迫於此情,劉皇帝也不得不插手,否決那些荒唐言論,連消帶打,處置了一些憤憤不平的馬步軍將校。

但或許是為了安撫國家軍隊的基石,對於海軍,同樣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郭廷渭、張彥威,乃至劉光義這樣半路出家的陸海軍將帥,都被去職,如此,方才勉強彌合了矛盾重重的陸海軍,平息了一些陸軍對海軍的怨氣。

再加上海外擴張的巨大收益,這才讓海軍這些年的日子,好過了一些,處境改善了許多。

但根本問題,並沒有得道解決,而海軍內部,同樣也不太平,山頭林立竟成常態,南北之爭,更是主要矛盾。

勢力龐大,影響深厚的南方派系,把北方出身的一些海軍將士壓制得死死的,北方將士則與南方將士格格不入,而這些年,大勢所趨之下,南方的海軍將士人才,則是噴湧而出,結派成黨,實力勢力越發根深蒂固。

劉皇帝讓郭廷渭、張彥威這些海軍老臣大將退居幕後,也未嘗沒有削山頭的想法在裏面。

然而,事實上則是,人雖不在其職,但影響力卻沒有多少削弱,郭、張、劉三家,在海軍內部就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其子弟也多充任要職,郭良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而隨著郭良平這些年在南方的諸多建樹,甚至拼出了個致遠伯的爵位,就更加引人矚目了。近些時日,非議流言不斷,樞密院那邊屢次下令約束郭良平在三佛齊戰事上的動作,同樣有著打壓的意味。

否則,真讓郭良平滅了三佛齊,拓地數千裏,那海軍豈不是又要新增一個功侯了?而戰事擴大,負責流血犧牲的,還得是南方的步軍,用陸軍的血,去染海軍的功勛章,自然不樂意。

當然,也有人支持擴大戰事,但戰爭指揮的權力得握在陸軍手中,但這樣的聲音並不大,不論是當權者還是一些有識之士,都認為不宜過火。

同樣,海軍跋扈自專的一些行為,也引起了諸多非議。郭廷渭、張彥威這些海軍軍頭半隱退的情況,也讓人不爽,至少林仁肇這個飽受掣肘、裏外受氣的副樞密使,私下裏就憤慨頗多。

對於這些,劉皇帝看得很清楚,心中也積攢了一些不滿,此番,讓郭廷渭、張彥威等人回京,就是一種警告。

劉皇帝雖然歡喜海軍的積極進取,也支持他們的擴張壯大,但一切的前提,是要聽從朝廷的指揮,要牢牢地掌控在朝廷手中。

倘若跋扈張狂,而不自知,那麽一場清洗,也就不可避免。沒有朝廷做後盾,海軍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這一點得讓他們清醒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