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保守與擴張(第2/2頁)

不論是西征還是南下,都體現著劉皇帝的意志,在這方面,劉皇帝就是一個少數派。

當然,保守勢力的考慮也是有依據的,最近的教訓,盯著李隆基就行了。當然,沒人敢把劉皇帝比作李隆基,但觀近些年朝廷內外的形勢變化,把趙普當作李林甫的人卻有不少。

打就打吧,既然亮了刀子,不見血,沒有足夠的收獲,怎能輕易罷兵。在很多朝臣的考慮中,只要戰事進展到一定程度,達到一些可以接受的目標,就可以上諫罷兵了,恢復和平穩定了。

但是離弦之箭,是不好把握的,只兩個月的時間,就讓大漢朝廷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想法,有些天真了。

尤其西域的戰事,隨著前線的戰報不斷傳來,巨大的傷亡,血淋淋的數字,讓很多人心生隱憂,當然,他們不會承認內心的膽怯與保守。

在建國以來,歷次戰爭中,上百萬的傷亡歷歷在目,與之相比,龜茲城下的死傷,根本算不得什麽。但這並不妨礙一些熟知歷史的人以史為鑒,篤定如果不壓制擴張的欲望,那麽西域戰事必然會成為朝廷的國力喪失的一個出血點。

哪怕擺一些現實的東西,為了支持西域數萬大軍,單靠河西是不夠的,還得從西北抽調人物力,方才能夠滿足,這本身就意味著巨大代價。

畢竟,西域的漢軍可不是發一把武器就成軍的,這幾乎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巔峰,配套的軍需是極其龐大的,畢竟漢軍有著奢侈作戰的傳統。

再者,由於李繼遷之亂,矛盾重重的西北地區,本就不穩,攘外必先安內,哪有一邊平叛,一邊對外大舉征伐的,僅從兵家而言,都屬於大忌了。

異議之聲雖大,但都被壓抑著,因為支持的人也有不少,並且硬實力要更強,劉皇帝這個占據著最大話語權的皇帝就不提了,西北軍方以及那些有子弟參與西征的貴族,同樣支持,畢竟不能拖自家後人的後腿。

如果說西域戰事,迫於朝廷強權的壓力,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那對三佛齊的戰事則完全超出大多數朝臣的意料。

郭良平提交的作戰計劃,是出兵占據蒲羅中島,建立海軍基地,以戰促和,目標完成即可。

但這水陸兵馬一發,就有些收不住了,在成功奪取蒲羅中島之後,郭良平又以三佛齊不肯臣服的理由,派軍深入其地,攻城略地,同時,還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南北對進戰略計劃,意圖從占城地區通過陸地南下,徹底平底三佛齊地區。

要知道,如果按照郭良平的想法來做,那把安南與三佛齊國隔開的真臘國(吳哥王朝)就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總不能再把與真臘國的關系搞僵,擴大戰火,至於郭良平提出的“借道”一說,朝臣更是嗤之以鼻,這家夥就是想擴大戰爭,向朝廷要兵要糧。

真臘國在當下,可是中南半島上的一大國,雖然不被朝廷看在眼裏,但那仍舊是一個百年政權,有自己的輝煌與繁榮,當初漢軍掃平安南,並在後續剿匪的過程中覆滅占城之後,就已經引起真臘的擔憂與忌憚了。

如今,與三佛齊的戰事還沒結束,若是再讓戰火漫卷中南半島,那樣的後果,只怕以大漢也難以承受。

過猶不及的道理,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不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樞密院,都對郭良平的建議予以否決,樞密院甚至下達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制書,讓郭良平打好三佛齊,盡快結束戰事,逼迫三佛齊求和,承認大漢對蒲羅中島的占領。

如此方才打消了郭良平拓地數千裏,晉爵封公的野望,但即便如此,向朝廷伸援的手依舊不依不撓,要兵、要糧甚至要人。

這件事,傳到劉皇帝耳中,對政事堂以及樞密院的決策,劉皇帝同樣選擇支持。郭良平的開拓進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經過一次遠航之後,這家夥的視野更加開拓了,這擴張欲望也徹底燃燒起來了,必須得給他澆一盆冷水,讓他冷靜一下。

過度的擴張,可不是好事,這一點,在朝廷內部還是有一些共識的,過去朝廷也深受其苦。哪怕是對黑汗國的戰爭,倘若沒有那些“意外”因素,最終也未必會訴諸於戰爭手段。

而在對南洋的擴張上,劉皇帝固然持支持態度,但他更希望的,還是經濟擴張,以資源掠奪為主,至於滅國拓地,大可不必,像三佛齊這樣不聽話的小強,打服即可,甚至扶持一個新政權都行,全貪全據,實在沒有那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