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2頁)

而除了從各地吸引普通農牧百姓之外,還有一些人,也成為了開發的有力臂助,甚至可以說是主要力量。

那便是以勛貴及官僚子弟為主的一個群體,當然,讓這些高門貴子,到安東去討生活,沒有多少人願意,甚至有抵觸心理。

但是沒辦法,有劉皇帝的訓示在,大漢的貴族與官僚們總得表現一二,哪怕只是為了迎合皇帝,也不得不投入錢糧,派遣家族中的子弟,遠赴安東。

劉皇帝有一句話,讓人無從反駁:朕的兒子都在邊陲打拼,為國效力,勛貴官員家的子弟,難道比他們還金貴嗎?

這句話實在,也讓人不得不遵從皇帝陛下的號召。當然,前往安東的那些貴族官僚子弟,有的人是去當官的,有的人是去從軍的,也有的人是去圈地置產業的。

而朝廷中也一向流行著一個潛規則,那就是有邊地履歷的人,得到提拔的機會也就更多,對於有志於官場前途的人來說,安東也是一個不錯的去處,畢竟其特殊,也牽動著朝中掌權者的目光。

被派去安東的大家子弟,哪怕大多都屬於庶出或者旁系子弟,但他們能夠帶去的資源,顯然也不是一般農民、牧民所能相提並論的。

小打小鬧,不是他們的風格,他們的開拓,還帶有一定的政治目標。他們圈地,往往都是幾千上萬畝地圈,畢竟有錢,還有人,而東北的土地、山林、礦藏、毛皮、藥材等資源,輔以安東的寬松政策,也確實有利可圖。

當然,安東的土地,也不是任意贈送的,劉旭做了一個規定,那就是給你多少地,你得耕作,田裏得有作物,地裏得有產出。

但這又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勞動力的不足,不過,他們有的是辦法,或者花錢從內地招募,覺得成本高的,則幹脆做起無本的買賣,去捕捉農奴,把那些活躍在當地的靠漁獵為生的土著蠻人,生生逼迫下地。

於是,“捕奴業”在安東也逐漸興起了,由貴族子弟們組織起的捕奴隊,甚至配合起安東軍對當地治安的肅清,不過這樣的行為,引起的反彈也是不小的,也成為安東地區動蕩的根源之一。

但即便如此,還是缺人,而種地也是需要技術經驗的,可不是隨便一個人拿起鋤頭就能開墾出一片良田的。

後來,甚至有人把注意打到安南及其以外地區的土著身上,花錢從南邊買人。當然,朝廷是明令禁止蓄養私奴以及人口買賣的,因此,類似的行為,都是套著一個“雇傭”的名義。

這些充斥著暴力、強權與剝削的行為,也只有在安東地區,可以這麽明目張膽,也名正言順。

因此,到開寶十七年時,安東新填充的外來人口,已然超過了二十萬。當然,除了以上,還有一個人群,對安東的開發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那就是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