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2頁)

而經大漢此番兵制變革,對於鄉兵的建設,也將加大了。而與此前那種維持基本簡單的訓練不同,變革下的鄉兵,對其要求要更高,所承擔的職責要更大,在大漢軍隊中的地位也要提高,待遇更要提升。

當然,這指的是那些被選拔出來,充實入大漢國防體系的鄉兵。不只是邊地需要正兵削減後的補充,對於地方道州上,也將成為駐軍的輔助部隊。

樞密院擬定的策略,是從鄉兵之中,選取精壯者,編練成半軍性質的軍隊,稱為團練,是在大漢的軍事體系中重新規劃出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將填補國防戍防上的空缺。

根據樞密院提出的要求,地方上的團練兵每年當保持至少兩百天的訓練,並要承擔維護治安的職責,且異地服役。邊境上的團練,則以三年為期,三年期滿,再調回原籍,年齡限制,也放寬到四十歲。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團練兵除了戰爭抑或執行剿匪戡亂等特殊任務時,是不給軍餉的,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免除這些團練家中丁稅、兩稅以及每戶每年兩人的勞役。

而朝廷養這些團練兵的正常支出,只有日常的訓練、被服、軍械、給養,裝備上的要求也要低上一等,這樣的待遇,與朝廷那些在籍正兵相比,可謂低廉了。當然,傷亡撫恤也是要給的,同樣要次於在籍官兵。

對團練兵的建設,也是朝廷對兵制改革中,實行的最為重要也最根本的舉措,而那節省的軍費,也就是從中的而來。

毫無疑問,團練兵比起朝廷正兵,是要弱上不止一籌的,裁兵的影響也不是靠區區團練兵就能彌補的,大漢的國防實力會有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在基本保障國防的基礎上,能達到維持一個正常軍費開支的目的,同時,也更加完善大漢的軍隊體系。

而整個兵制改革,唯一沒有變動的一支軍隊,大抵只有拱衛劉皇帝的宿衛軍了,那是皇帝的親兵,是守護皇城、拱衛劉皇帝的最後一道防線,無論何時,其地位、其實力都不會動搖的。

另外,曾一度作為大漢軍隊組成部分的番兵,也遭到了裁撤,朝廷不再維持基本的編制,其中一部分有功者、心向大漢的將被挑選編入漢軍。

當戰爭爆發,在有需要時,再進行臨時征召,臨時花費,組織作戰,這也是消除胡民軍事威脅的一種考慮。當然,如西南飛塹軍這樣的軍隊,還是保留下來的,他們已經不算番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