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

因為初歸東京,東宮的一應仆屬並未全部東遷,人手不足,整個東宮顯得有些冷清。月光皎潔,零落九天,揮灑在東宮園苑中,夜色很濃,很是靜謐,只有少許的宮燈,照亮著夜幕下的道路。

已是夏時,宮苑之中樹木叢生,郁郁蔥蔥,放眼所望,盡是森森之景,未經細致打理,雜亂的草木顯示出野蠻生長的勢頭。

過去在東京時,劉旸便經常於花苑之中踱步,如今再走,雖有耳目一新之感,但終究是熟悉的。

兩名宮娥挑著宮燈在前引路,四名衛士護從在後,聲聲蟲鳴,叩問著心頭,朦朧的燈光映照在劉旸的臉上,可以窺探到那一抹凝思。

顯然,這抹凝思還是因為登聞鼓案,還在為深陷漩渦的李昉考慮!

不論如何,他是都要為李昉說話的,一個師生情誼,實則早早地便將他們綁在了一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必遮掩的。

並且,對於這個老師的品行與操守,劉旸也是相信,再加上方才的會面,李昉的一系列表現,都是很難裝出來的。

劉旸學著觀人識人,也這麽多年,早已磨煉出了一雙銳利的眼睛,對於自己的判斷,也很自信。

劉旸,相信李昉的清白。而只要李昉是清白的,那麽任何人也不能擊倒他,只是,三人成虎啊,都不用特意派人去探聽,便能想象得到,如今的東京朝野,怕是流言四起,非議不斷了。

劉旸立場堅定,心中也早有決議,但是,如何幫李昉解決這個麻煩,卻也不是那麽簡單。還得注意方式方法,用他這個太子的聲譽去為其背書保證,會是個辦法,卻太過直白粗糙,簡單粗暴了。

關鍵在於,劉皇帝的態度是怎樣的,從今日發生的狀況來看,對輿情正朝著不利於李昉的方向在發展。

而從劉皇帝的一些諭令,也看不出具體的傾向,連見面都不讓,令其回府,可以看成是心存不滿,也可以認作是一種保護,一切,都還得具體詳細的調查結果出來。

站在相信李昉的立場,那其中,到底又出現了怎樣的疏漏,才導致如今這個局面?是意外導致?還是有人刻意構陷?如果是,又有誰能有這麽大的膽量,這麽大的能力,促成對李昉的中傷?

長時間的思考,使得劉旸的表情愈顯深沉,想要破局的要點,也被他抓住了,一個武濟川,一個徐士廉。

那個武濟川,若以李昉之眼,才學應當不錯才是,因何在劉皇帝面前應對那般糟糕,莫非是無故攪入其中,難以承壓?但同樣是士子,人家徐士廉為何能夠從容有度?

還有,那個徐士廉,一個不名一文的小小落第士子,何以如此自負其才,又何來的膽量,竟然通過登聞鼓鳴冤叫屈,如此也就罷了,還敢直指主考,攻訐李昉取士不公?

想到這些,哪怕是劉旸,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是有人在背後支持挑動?如果是,那會是誰?劉旸的腦海中開始浮現出幾道人影,但又迅速地搖了搖頭,仿佛能把那些念頭擺脫一般。

“明月皎如斯,奈何風波起啊!”大概是走累了,劉旸停住腳步,擡眼望著夜空的那輪彎月,輕聲嘆道:“回去吧!”

“是!”

事實上,在考慮如何幫助李昉的同時,劉旸也不由地觸碰一個他不怎麽願意面對的問題:倘若,李昉真的耽於私情,取士不公,那他又當作何抉擇?

這一點,連他自己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或者說,心中有答案,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罷了。如今的大漢太子,雖然年紀還不大,但經過那麽多年的磨礪,經過劉皇帝的不斷催熟,已然是個成熟的政治人物了。

李昉夜訪東宮的事情,在當夜便傳到了劉皇帝耳朵裏,對此,劉皇帝並沒有過多的表示,只是淡淡地說了句:“他若心中無鬼,何以不自安?”

但就在第二日,劉皇帝便下詔,讓太子牽頭負責處置此事。這一道詔令,顯然不那麽尋常,畢竟,滿朝皆知劉旸與李昉之間深厚的情誼,李昉東宮一行的事也瞞不住人,考慮到這一層,那劉皇帝此詔隱藏的意味就越顯深長,值得揣測。

於是,朝中很多關注此事的人,都把目光投到了太子身上,看太子殿下面對這樣的情況,會怎樣處置,是徇私庇佑老師,還是大義滅親,秉公執法。

當然,抱有類似想法的人,在心底恐怕已經認定了,李昉取士用情,是屬實的事。但無論如何,當劉皇帝這道詔令下達的時候,也代表劉旸也被牽涉其中,麻煩上身了,若是處置不當,對太子而言,是會影響到聲望的。

不管旁人如何猜測,但就劉旸個人來說,他是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壓力,當了那麽多年太子,對於劉皇帝心思不說摸清,但多少是能揣測出幾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