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2頁)

雖然本質並沒有多少改變,只是給殘酷的現狀籠罩了一層“溫和”的外衣,但就是有人甘冒奇險,投身其中。

而那些采珠的組織者們,同樣也在應時而變,也變得更加聰明,手段不再那麽粗暴殘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鉆朝廷政策的空子,靈活地遊走於灰色地帶。

朝廷禁止采珠,那他們就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畢竟不能與官府作對。於是,一大批打著捕撈名義的團體成立,他們組織人手,下海捕魚。

靠海吃海,這打漁可是沿海百姓最主要的生存手段之一,這方面,朝廷不僅不能禁止,還要大力支持。他們,只是在捕魚的同時,順便發現了一些珍珠瑪瑙、珊瑚玳瑁,這總該沒問題吧。

此番,采珠一事能夠傳到朝堂之上,甚至由趙普這個宰相親自擬定批示,原因也很簡單,有名叫趙寧的官員把嶺南的采珠業的狀況捅了上來,為他眼中飽受壓榨的采珠人請命,要求朝廷降制打擊那些違背政令的奸商,並痛斥當地兩廣官府的不作為……

其中重點提到一案,有下海采珠者,出現意外,人失蹤了,但家裏沒有得到撫恤,上告官府,又苦無憑據,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這件事,在部司之間幾度流轉,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人堅決提地提出,對於那些不知悔改,公然鉆朝廷政策漏洞,與朝廷明文禁令對著幹,非法組織,壓榨百姓的奸商惡賈,就該嚴厲打擊,重點懲治。

當然,也有人隱晦地提出,采珠也是一部分嶺南百姓賴以為生的事業,也能為朝廷創造價值,只需加以約束規範即可,禁絕之事,是否可以再多些考慮與斟酌。

這話說得,多少帶有些謹慎,畢竟那是劉皇帝當年親自決策的,是為體恤嶺南采珠百姓之危苦。但是,意思卻很直白,都有人敢提出異議了,可見對待南珠這一項產業,人心的變化。

最終,還是呈到了趙普這邊,而趙普也是幾經遲疑。在通過與劉皇帝的一番交流之後,最終做下決議。

其一,朝廷禁民采珠為業的政策不改,繼續執行;其二,對於事發所涉之人,從官員到珠商,一概追責嚴懲,失事之民,給予補償,保障其利益。

態度看起來很明確,但是,卻又隱藏著一絲曖昧,畢竟,這只是針對個例進行判罰,並沒有進一步的整治措施與政策方案出台。

政策不改,那是否意味著,眼下南珠采集的現狀,也可以繼續保持?

或許,趙普就是這個意思,而體現出的,也代表著劉皇帝的態度。有的事情,是永遠禁不完了,畢竟利益使然。

趙普又何嘗看不清楚,至少這些年,京城市面上冒出的那些珍品,貴族們家裏使用的寶珠,甚至皇宮之內禦用的器物,這些與嶺南采珠產業之間有多少緊密的聯系,也是不好細察深究的。

只要有市場,有需求,就有源源不斷的人投入其中,蒼蠅禿鷲總是圍繞著腐肉飛舞的。

而參與其中的,又豈只是一幹民間商賈?那麽龐大的一道利益鏈條,又豈是一幹卑賤的商賈就能於其間爭食牟利。

采珠人固然危苦,處在利益鏈條的最底層,但畢竟是一個謀生的手段,危險甚至不人道的工作,也總有人去做。

若是依照趙普的想法,對於南珠,是可以進一步規範約束的,將其徹底納入官府的管制體系之下,盡量提高采珠人的待遇與安全保障,也能滿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給朝廷增產創收。

只是到具體執行有個問題,當年是為了采珠人之苦,方才降下對百姓采珠為業的禁令,如今又給廢棄了,甚至由朝廷再度主導,進行采集,那其中惹人非議的就多了。

如果是那樣,那朝廷與當年劉鋹的南粵有什麽區別?當然,具體區別是很大的,只是傳出去不好聽。

有的時候,皇帝的顏面,朝廷體面,確實大於天,是一切事務考慮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