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2/2頁)

劉旸感懷劉皇帝的信重,同樣,也敬畏他的權威,為人處事,舉止言行,往往極有分寸,這些才是他十數年太子之位不動搖的根本原因。

“回京之前,收到公文通報,歲末大朝,朝廷有意對吏治展開進一步的整肅,兒以為,此事當為朝廷一大政。

如今,大漢大漢戰略收縮,止戈修政,養民生息,國家也已經從對外擴張,轉為對內安治。吏治,自是治國第一大政,不只是打擊貪腐,還需對人才選拔、官吏品德的教育,有所重視。

兒此番東巡,視察兩河州縣,觀察地方官吏,雖不至糜爛,但懶政、怠政之象已顯,這是個極其不好的現象,朝廷吏政之策,也當跟進調整。”

“另,關於天下吏職人員,朝廷或許該拿出一套完善的管理選拔辦法。吏員之中,實不乏能才幹吏,但多受限於職份,升遷困難,科考固然是一條難得的上升之道,但終究困難。

兒在鄆州,遇一捕吏,一任十五載,維持治安,捕拿罪犯,兢兢業業,卻始終難以突破吏職限制。兒親自考察,確是位能才幹吏,因予以提拔。

然而,我能提拔此一人,對天下數十道、上千州縣中那數以萬計的吏職人員,卻難以做到一一提拔。

因此,兒認為,朝廷還當視情況而降下恩典,與天下職吏以一個選拔升遷的途徑,既為朝廷選拔更多能幹之吏,也對那些長守本職而難得晉升的職吏進行安撫。

需知,小吏微末,確實朝廷治理政務,管理百姓的重要臂助……”

“……”

“耿國公(時任河南布政使武行德)曾言,棉料棉布已然成為民間最有效最耐用的禦寒之物,流傳漸廣,只是迫於產出,於普通百姓而言,價格仍舊顯高昂。

朝廷推廣棉花種植、棉物制作,已有近十六年,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兒以為,可以再調整政策,於諸道州適宜之地,繼續擴植,提高棉布產出,以期解決天下百姓禦寒之苦,蔽體之憂……”

劉旸又向劉皇帝匯報著東巡見聞總結,當然,比起過往,這一次,有了更多自己的認識與見解,提出的一些建議,也更加符合當下大漢的國情。

見著這個越發自信從容的兒子,劉皇帝也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不過,看起來反應比較平淡,完全不似當初談及政事便神采飛揚的樣子。

“喝口茶!”劉皇帝示意了下。

待劉旸潤了潤嗓子,還欲再作講述時,劉皇帝止住他,態度依舊溫和,道:“你的這些想法與建議,我沒有意見,但該不該做,如何做,如何把控解決過程中的問題,還需有仔細的籌劃。這些事情,你去找趙普,有他把關即可!”

劉旸有些意外,既意外劉皇帝的態度,也不由暗思,劉皇帝對趙普的信任已然到這個程度了?

不過,還是恭敬應和了。大概是注意到劉皇帝面上的疲憊,劉旸主動請辭:“爹若乏了,兒臣等便先行告退,以免打擾休息!”

“無妨!”劉皇帝擺了擺手,道:“需要休息的是你們,這一路也千裏迢迢,舟車勞頓,過節了,回去休養一陣。”

“多謝爹關心!那兒臣,便告退了!”

“先去坤明殿,探望皇後!”劉皇帝這麽交待一句。

“是!”這一點,實則根本不需要劉皇帝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