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2/2頁)

宋琪二赴山陽之前,算是配合地比較順利,二者有相似的出身與經歷,崛起的軌跡也有相通之意,縱然有些異見,但終究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威脅。

但王溥就不一樣了,論資歷,比自己深;論與皇帝親疏,那同是劉皇帝身邊走出來的大臣,比他半路出家,顯然更加根苗正紅;論出身,王溥是官宦之後,他是寒門崛起;若論才學,人家更是學識淵博,大漢最早的一批進士,修文著書,名氣斐然,在士林中威望兩者更沒有可比性……

兩相對比,趙普自然時時能夠感受到王溥給自己帶來的壓力。當然,趙普也是個自信的人,他也不認為,自己就不如王溥。

只是,身居其位,就難免有所擔憂。且不論政治上的一些異見,權力上的沖突,就是王溥對自己的態度,也時常讓趙普感到不滿,他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像王溥這樣的朝臣對自己的輕蔑。

同樣,對於這些名士的酸腐傲慢,更加務實的趙普,一樣有些瞧不上。因此,如今大漢朝廷中權力最大的兩名宰相之間,隔閡已深。

在大漢這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波中,兩個人的殊途異見,也徹底暴露出來了。有些人,是天生走不到一塊兒去的。

當然,以趙普的精明,即便能夠性情相和,政見一致,也不會走得太近,那樣只會引起劉皇帝無端的猜忌。

劉皇帝往政事堂安插這些宰臣的目的,趙普又何嘗看不出來,如今的大漢,天子坐朝,宰相治國,還有太子監國,這權力之間的制衡,可是明明白白的。

雖然權勢威望日盛,根基愈深,但趙普可不認為自己就真能夠權傾朝野了,他這個首相的背後,可時刻有一根無形的線給牽著。雖然不是提線木偶,但面臨那些可能脫離背後掌控的情況,這身上的壓力與束縛就自然而然地降臨了,趙普對此,感觸尤深。

落座,又飲了口茶水,片刻的功夫,已然變涼,讓趙普皺了皺眉。思及王溥的來去,趙普不由自主地思慮起來,可以肯定,他必是去垂拱殿的,連王溥都坐不住了,顯然,此事或許到了該有個結果的時候了。

大概兩刻鐘的功夫,垂拱殿來人,劉皇帝相召。趙普立刻便打起了精神,起身整理衣冠,又從案牘之中找出一份諫章,鄭重地收好,前去見駕。

不就奏章嘛,他趙相公早就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