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2頁)

只是因為李昉的調動,在朝廷上下便引起了偌大的反響。劉皇帝對此,則不以為奇,這樣的情況,他甚至已經習以為常了。

在大漢帝國中樞,一切權力的鬥爭,都是圍繞著他來進行的,不管下面心思再雜,動作再多,他永遠是以一個仲裁者的角色出演。

而對於那些泛濫的心思,劉皇帝看得很開,他能以強權控制人的言行,卻終究難以禁錮人的思想。他雖然是皇帝,但終究不是神,世上也有太多他無法把控的事物。

不過,也正如很多人所猜測的一般,調李昉,還真有為太子考慮的意思。因為,他也發現了,其余的皇子們,那些本不該有、但正常會有的野心在增長。

原本只是秦王劉煦,在默默積攢著影響,培植著黨羽,劉皇帝也沒有過多的幹預。至少劉煦的一切表現,在劉皇帝眼中,並沒有出格。

但是,當劉皇帝發現,連七皇子劉暉也在效仿,並且身邊開始環繞一些人等,尤其與那些南臣走得過近時,就讓劉皇帝警惕了。

劉皇帝的心思有時總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明確太子的地位,鞏固其權勢威望,另一方面對於其他兒子,似乎也寄予一些希望。

但是,當事情的發展,開始有超出其預期,脫離他把控的時候,他就要開始幹預了。從劉皇帝本心來講,他並不希望出現什麽奪嫡之爭,那並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有害於社稷,但這種事情,又往往不可避免。

劉皇帝也知道,他可以采取一些更嚴肅乃至極端的辦法,以打消其他皇子的念頭,但是,腦海中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他,要留些余地。就這個余地,便往往可能結出一些不可測的果實。

即便歷史上有足夠多的教訓可供參考,但是,若歷史的經驗教訓後人都能吸取,那歷史的發展也不會是那般的循環往復了。

劉皇帝也一樣,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他甚至可以肆無忌憚地評論乃至嘲諷那些因為奪嫡而生亂的英主明君,但是落到他自己身上時,卻時有迷茫與糾結。

劉皇帝對劉旸的期許,絕對是真摯的,這點做不得假,但是,皇帝的本能也告訴他,不能全無保留。皇帝與太子之間,也本身就容易產生一些矛盾,這麽多年,沒有出現問題,也在於太子做得好,並且其他兄弟比較安分。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諸子的成長,勢力影響的形成,開始讓劉皇帝也感到矛盾了,不是不安,而是糾結。他一方面希望的傳承有序,一方面也希望劉旸能有些壓力,同時,都是自己兒子,也該從他這裏繼承些什麽,哪怕最寶貴的帝位已經決定留給太子了。

劉皇帝性格是具備多面性,也有各種各樣的面孔,但是他終究不是一個能永遠保持理性的機器,並且,年紀越大,當從權力的漩渦中短暫擺脫出來時,表現得也就越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