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2頁)

為了表示對於這一批士人的重視,也為展現劉皇帝對科舉的態度,此番殿試,劉皇帝特意選在乾元大殿,這還是遷都以來的第一次,過去都是在政事堂所在的廣政殿進行的。

經過劉皇帝親自拍板,開寶九年的新科狀元,欽點一名叫呂蒙正的士子。而呂蒙正,也是當下大漢科舉選才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

他並不是一般寒門庶民,雖非貴族,卻也出身官宦,其父呂龜圖官居汝州知府,二十年曾擔任過起居郎,算是禦前走出去的官僚。

同時,呂蒙正也非一心讀書的書生,年紀已近二十八,但已有好幾年在衙門為吏的履歷,是邊讀書、邊充能的典範。

也正因為有為吏處事的經驗,他做出的策論文章,方顯見識,也更容易冒頭,為人矚目,得以入劉皇帝的眼。

過去,朝廷選才,不乏弱冠之齡的青年俊才,如今,沒點閱歷見識,是很難的,而呂蒙正這個狀元,就當下的情況而言,已然算年輕的了。

科考選材,選的終究是官,只要通過了,大部分人都是要為官治政的。朝廷錄士之後,有觀政制度,但是許多高中的進士,在參考前,就已然經歷過吏職的鍛煉了,進士吏能的培養,已然在科考之前。

不得不說,這樣的制度辦法,對於朝廷選取有用的人才,是高效的,因為凡是通過考核的,都有一定的基礎,沒有的,也能展現出極高的能識。

但同樣的,也使得科舉的門檻空前拔高,畢竟大漢讀書人千千萬萬,但在參考之前,能有充分的吏職實務能力鍛煉的,終究是少數。

不是所有人,都像呂蒙正這般,有個不錯的出身,有機會有資源去獲取一般學子難以得到的鍛煉。

因此,劉皇帝不想朝廷科考,考出一些只知經史子集,而匱乏經世致用的書生文人,但同樣的,這樣的選材辦法下,也使得讀書致仕的難度大大提高,讓天下諸多讀書人上進的途徑越發狹窄。

到開寶九年,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及第天下知的情況,基本沒有,那情況幾乎屬於一種童話了。而可以想見,在未來,會越來越嚴重。

可以說,當下的大漢科舉制度,對於普天之下,大部分的普通讀書人,並不那麽友好。劉皇帝有意扶持官僚階層,用以平衡貴族階層,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官僚階層同樣會產生固化。

當然,也不全然弊端,至少,朝廷在選材任用上,會更加實用,也更具培養價值。同時,也逼得一些讀書人,去選擇史、法、算、農、醫這些專學之科。

進士科,是為朝廷選拔為政官員的,要求高,需要士人能力更加全面,其余專科則不然,這也是大漢科考的一種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