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怪圈(第2/2頁)

哪怕同樣從吏職、勛職做起,有身份的,有關系的,上升也要更加快速,更加穩當。這在開寶年之後,尤其明顯,並且已然形成了一種趨勢。剩下的,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同勛貴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相比之下,走科考的,通過一般吏職升遷的,則要緩慢、艱難地多。而為了提升科考的“質量”,在考試難度以及錄取人數上,都有不小的限制,這同樣導致了大漢庶族官僚階層發展的緩慢。哪怕道開寶九年了,士大夫、地主官僚集團,在大漢仍舊處於一種被壓制的狀態。

劉皇帝當初之所以要扶持出一個勛貴階層出來,除了妥協的政治考量之外,也未必沒有以“宋”為誡,壓制一下文人,以免出現以文制武的情況。

但事實證明,似乎有些壓制過頭了,最終,想要國家正常穩定地發展,還得重用文臣。而勛貴階層的影響與壯大,終究有侵犯皇權的趨勢了,這如何不使劉皇帝心生戒心了。

而這段時間,只通過一些模棱兩可的流言,一些尚處高閣的政策方針,就引得議論紛紛,喧囂不止。這就更讓劉皇帝心頭不爽了,只是露出一些苗頭,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倘若有一日,真因國事之故,侵犯到勛貴們的利益,那又將是怎樣的場面,他們會不會聯合起來,抵制政策,抵制朝廷,甚至向他逼宮。

劉皇帝一直都有“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而每每想到這些,心裏就癢癢的,仿佛有一條毒蛇在噬咬。

這麽多年了,劉皇帝唯一沒有改變的,大概也只是對權力無限的熱枕與摯愛了。當察覺到勛貴階層的威脅之後,他也就難免生出異樣的想法了。

所謂削減勛貴俸祿,限制勛貴待遇,也只是表面罷了,本質上,還是在於限制其權力,以免威脅到皇權,動搖皇帝的地位。這其中,外戚+勛貴,則屬於最容易引起猜忌的了。

毫無疑問,趙普是屬於庶族官僚階層的,與那些軍功貴族完全不同。當然,他想要出台一些政策,與劉皇帝的出發點,不一定相同,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切中劉皇帝心理,在大方向上與其相符。

而兜兜轉轉,到最後,劉皇帝似乎又要走上,扶持文臣,扶持庶族官僚集團的老路上去了。

這也仿佛就是個怪圈,讓人迷失其中,擺脫不得,向左向右,都沒有一個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