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2頁)

雲南王仁贍、安南田欽祚,這幾年都快成為屠夫了,為維護朝廷的統治,他們與麾下將士,都成為雙手染滿當地人鮮血的劊子手了。

土司制在西南地區,已經基本鋪展開來了,優厚的待遇,足夠的權力利益,也確實招徠了大量部族與地方舊勢力。但這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藥,不可能面面俱到,滿足所有人的利益,那些不滿的,免不了武力相抗。

即便在王仁贍的帶領下,率領那些親近臣服朝廷的土司們,對不臣者大加征討鎮壓,終究對官府的統治,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地方治安秩序遭到破壞。血腥與殺戮,也往往滋生仇恨與不安,助長敵對情緒,但又不得不做。

而安南的田欽祚,就更加強硬,他本就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動起手來也更加殘酷無情,安南那些當地勢力,簡直不被他當人看,敢有違逆,動輒殺戮。

如此幾年下來,雲南、安南兩地的情況,確實逐漸轉好,敢於直接反對朝廷統治的勢力也少了,但這也意味著,反抗者只是暫時隱藏起來了,不滿者低頭臣服,但矛盾與仇視依舊存在,憤怒或許更在積攢,只待爆發的一日。

而像西南這種山高路遠、林深險阻的僻遠之地,同朝廷的聯系,也十分艱難,正常的軍政命令往來,麻煩且費時,效率極其低下,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維護當地統治,鞏固朝廷權威,絕對是一大考驗。

至於像流求這樣的海外領土,就更不用提了,若不是這些年,每年都有使來朝,進獻方物,上奏政情,只怕朝廷諸公,都不會想起有這麽一塊地方,上邊有大漢的官員與戍卒。

也就是近些年來,大漢海運發達,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商業貿易頻繁,加深了流求與東南沿海道州的聯系。即便如此,流求也是被常年被忽視的對象。

近些年中,大漢的邊防壓力,也不只在北邊,西南,尤其是雲南、安南之地,也是一部分,雖然與漫長的北部疆防難以並論,但兩道也留有近三萬的戍卒,考慮到交通上的困難,軍費開支就不是一筆小數目。

這些情況,劉皇帝此前不是沒有考慮過,但此番北伐之後,當樞密院重新擬定的北方軍事防禦體系出來之後,他開始深入聯想了。

想得越多,頭越疼,憂患意識也更加深重。自古以來,因為龐大的軍費開支與過重的邊防壓力,使得朝廷負擔過重,國家陷入苦難,以致動亂危亡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

雖然劉皇帝自身不願意往那方面想,但他也知道,也目前大漢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可保一時的平安,卻難策完全。不說百年之後,就是三五十年,再近一點,哪怕他再當二十年皇帝,也不敢保證他在位期間,帝國就真的四海升平,相安無事。

打江山固難,守江山更難,劉皇帝對此,也有了更加深徹的體會。

或許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大漢如今強盛輝煌的表面之下,卻存在有巨大的隱患與不足,還是擴張太速,根基不固,帶來的影響。大漢如今,就是攤子鋪得太大,收拾起來困難。而不管哪一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甚至釀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過去,在不斷的勝利滋養下,劉皇帝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這些問題,但如今,不得不憂患於前了。

即便如此,接下來大漢的軍事行動,卻仍舊不會停止。像契丹遼國,難以化解血海深仇,不管從哪方面考慮,都沒有放縱仇讎的可能,不將之覆滅,劉皇帝也難安。

至於西域,劉皇帝或許沒有那麽迫切的征服欲望,但時勢所逼,私情之念,又不得不遣兵向西。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劉皇帝已沒有多少繼續對外擴張的想法了,大漢已然擴張過熱了,卻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

就拿同黑汗國的敵對來說,便屬於受迫之下的交鋒,即便劉皇帝心中不那麽希望戰爭了,卻也沒有談和的道理,大漢豈能折節於區區黑汗,劉皇帝又豈是輕與言和之輩?

況且,即便與之議和了,雙方罷戰,劃地自守,那是不是會讓對方得寸進尺呢?驀然回首,大漢這輛戰車,似乎真的難以停下,只能繼續前進。但是,終點在何處呢?

作為舵手,劉皇帝並不認為自己在杞人憂天,也越發感覺到了風險。二十三年了,他打下了一個無比龐大強盛的帝國,功蓋秦漢隋唐,本該安享盛世成果了,卻發現,新的危機,新的挑戰,已然擺在面前,就擋在大漢前進的道路中央。

這,無疑讓劉皇帝備感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