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2/2頁)

蕭思溫!

蕭思溫此人,要說他有什麽驚人的軍事才幹,那倒不至於,但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一些擔當。不像在通州之時,選擇逃回上京,這一回,主動攬過責任,同遼國的一些貴族大臣聯合起來,出人出力,聚集部卒,據城而守。

危難之際,有的人會頂不住壓力而陷入崩潰,而蕭思溫這老酋卻頂住了壓力,迎難而上。當時的上京,人心紛亂,一片板蕩,居然在他的周旋之下,穩住了。當然,那畢竟是大遼的都城,是契丹建國半個多世紀的中心之地,還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面對這種情況,董遵誨也沒有強來,而是分派兵馬,掃蕩上京周邊那些沒有撤幹凈的城邑部族,自己則率主力逼壓上京。

不過,上京城內雖然聚集了數萬人,甚至能夠臨時武裝出兩三萬人的軍隊,但蕭思溫可不敢出城與戰,只是一味堅守,他看得很清楚,漢軍遠來,且缺乏攻城手段,只要安心守城,就可無虞。

雖然被動防禦,往往容易失措,但兩軍之間形勢特殊,漢軍根本無法久留,拖下去,時間也是利於守軍的。

董遵誨沉心靜氣近十日,但見上京城巍然不動,守軍穩如泰山,不受挑釁,不受刺激,也十分無奈。

進入十一月後,氣候是越發寒冷,局面仍舊沒有絲毫變化,僵持不下,董遵誨已生退意,他可不是莽夫。

連番挑釁無果之後,終是招還諸軍,匯合之後,果斷帶著繳獲南撤了。不過或許是氣不過,臨走之前,讓全軍對著上京城放了一泡尿,以示羞辱。

去得快速,回得也幹脆,甚至於耍了些虛招,都沒有給上京遼軍追擊的機會。也正是董遵誨退得快,在山陽遭受慘敗的耶律賢,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收容休整,也歸來了。雖然是疲兵敗卒,若是撤得慢些,配合上京城的人,即便不能重創董遵誨軍,繳獲的戰利品恐怕也難以全部帶回。

到十一月二十日,董遵誨領軍,返回大定城。這一趟,雖然沒能攻破上京城,取得最輝煌的戰果,但對於遼國的打擊絕對是重大的。

經過董遵誨那麽一番擄掠殺奪,上京這片遼國核心的統治地區,也是一片狼藉,元氣大傷。可以說,自北伐以來,偌大的遼國,已無一處未受戰亂侵襲了,遼國的統治根基再一次遭受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