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2頁)

西北為何以民風剽悍著稱,就是因為艱苦惡劣的環境,與人鬥,與自然鬥,為基本的溫飽而奔波勞碌甚至搏命,以磨礪出那天下聞名的強悍名聲。

劉皇帝也是在親自視察過後,方才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他的大漢帝國並沒有表面上那般美好,有衣食富足者,同樣不乏嗷嗷待哺者……

過去那些莫名的甚至狂妄的自信,如今思來,卻有些可笑,讓劉皇帝心頭還有種郁悶感。同時,一直以來,劉皇帝對於西北地區,始終帶有隱憂,常有忌憚縈繞心頭。

天下未亂蜀先亂,但歷代王朝,除了面臨來自塞北胡族的威脅外,最容易生亂的,就是西北地區。從歷史來看,西北以其特殊的地理情況與復雜的民族情況,天然得帶有動亂風險……

如今,他也覺得那種顧慮,是正確的,並不是杞人憂天,西北問題還是得正視,得重視。

原本,對於西北劉皇帝是有一些想法的,但走一趟,也按捺住了。是關於駐軍戍卒的供給問題,為了維護西北的安定,朝廷在西北地區一共屯有十萬軍隊,在過去的數年之中,這些軍隊主要還是由朝廷供養的。

然而,幾年下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要在龐大而遙遠的西北地區,供養十萬基本脫產的軍隊,財政壓力太大了。

但為西北疆土的鞏固,又不得不堅持,困則思變,財政司那邊,就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幾度向劉皇帝進言,要麽削減西北駐軍,要麽降低標準,要麽由西北四道承擔更多供給責任。

對於財政司的提議,前兩條劉皇帝是直接槍斃的,只有第三條,有可操作的空間。過去,為了加強中樞朝廷對地方軍隊尤其是邊軍的控制,其兵甲、錢糧之供給,都是由兵部統一調度的。

這在大漢的軍事體系中,也實行了二十多年了,但隨著疆域的擴張,戍所戍卒也隨之增加,朝廷的面臨的供饋壓力也自然而然大漲。

到如今,完全依靠朝廷去供血輸血,已然顯示出其落後性,效率低下,且人物力浪費頗多。大漢朝廷是不乏睿智之臣的,宋琪還朝就向劉皇帝提出此弊端,思來想去,劉皇帝覺得對邊軍的供養,還是要朝廷與地方結合起來。

原本,就打算從西北試行改革,擬出一套合理且平衡供饋制度。但這一路從豐州經靈州至涼州,劉皇帝發現,這事還真不能操之過急,至少不能貿然給西北道州加重負擔。

或者說,目標範圍縮小些,先在關內道試行,那裏政治、經濟基礎都要紮實些,榆林、隴右、河西則看看效果再說。

事實證明,劉皇帝西巡的意義還是明顯的,否則,沒有這親眼所見,他將直接在西北試行邊軍供饋新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