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黨項人的現狀(第2/2頁)

當然,這也是在大漢強盛,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威懾下,所起到的效果。而從本心了,對於盤踞在西北的這些黨項人,劉皇帝始終持有一種戒備乃至厭惡的心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黨項人在夏綏地區紮根生存太久了,形成了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這些都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底蘊與基礎。

在西北疆土盡復的情況下,夏綏更成為西北的腹地,在自己的腹地,有這樣一個民族,有這樣一群勢力,劉皇帝怎能不加以猜忌與重視。

而於黨項人而言,他們對大漢的恭順與臣服,會是真心的嗎?這個問題,劉皇帝想過,絕對不會。

只需要簡單地對比一下臣服朝廷前後的差距就可以了,過去,他們獨立自主,沒有過於嚴厲的約束,沒有戶籍管理,部民不用被強行遷徙乃至拆分,沒有春秋兩稅,更沒有必須履行的徭役……

大漢朝廷在榆林道推行的各種政策,雖然是循序漸進的,但就像一條繩索不斷勒緊,束縛著黨項人,壓制著他們的自由空間。在與漢人的交易之中,他們馬匹、牛羊、青白鹽,往往能夠牟取大額利潤,如今,那種優勢也沒了,許多不產糧的部族,反而要花比以前更大的代價,去交易生存的糧食。

從方方面面來看,黨項人的日子,都不如以往舒服了。這與此前朝廷宣傳的,差距實在不小。

但是,事已至此,黨項人也沒有太多反抗的資本了。不提西北駐軍的威懾,就黨項內部而言,在李氏及幾個大族盡數外遷後,剩下的黨項人已形同散沙,在沒法合力的情況下,也掀不起什麽大亂子。

此前的幾年,不是沒有動亂,都被楊業給無情鎮壓了。

而今,大漢天子巡幸西北,還不忘親自接見黨項部族的代表,這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對此,黨項人除了臣服,除了禮贊,除了歌頌,也別無他法。

當皇帝和善地關心起黨項部族的生計、風俗、人情時,他們還得陪著笑臉,畢恭畢敬地應和,以求皇帝的賜福照應。

並且,哪怕他們再是恭順,卑辭孝敬,劉皇帝心中對他們的戒心,也未消減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大漢的強勢之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黨項人都只能仰其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