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2/2頁)

“凝績,朕沒有記錯的話,你在禦前任職,也有些年頭了吧!”劉皇帝又把注意力放到石熙載身上。

聞問,石熙載應道:“臣是開寶年前後,奉調進京的!”

“嗯!不短了啊!”劉皇帝說道:“朕還記得,你當初是在地方任上,頗有政績,口碑極佳,因而選調!”

“還仰賴陛下與朝廷提拔!”似乎從劉皇帝的語氣裏感受到了什麽,石熙載只能應承著。

“以卿之才,只在朕身邊參贊,有些屈才!朕也給你選了個新去處!”劉皇帝直接道。

這明顯是要外放了,由不得不去想,是不是皇帝是不是因為受不了石熙載的“嘮叨”而有所動作。

當然,這樣的想法是不會存在於石熙載腦中的,他只是拱手道:“請陛下吩咐!”

看著他,劉皇帝有些鄭重地叮囑道:“滎國公病故,史德珫正值丁憂,河東還沒定人,就由你去吧。河東既是大道,更是龍興之地,倘有北伐,糧秣供給,更需太原周轉,你到任,可要給朕治理好了!”

“是!”石熙載長身一拜,刻板的面容間少有地露出了些興奮。

地方官想要上升,想要進京,想要離皇帝近些;同樣,像石熙載這樣久在禦前的大臣,同樣也有謀求外放、治理一地、展示才幹的欲望。只是對石熙載而言,不像其他人那般容易,畢竟屬於近臣,還是個被用順手了的近臣,如今劉皇帝主動開口了,他自然也樂得接受。

……

開寶七年二月十日,劉皇帝在西京垂拱殿舉行了一次朝會,規模雖不大,但對朝廷的影響卻巨大。這基本奠定了未來十年的朝政格局,涉及到內外軍政數十名大臣的調動委派。

首先是包括雲南、黔中、安南在內的西南諸道軍政的調整安排,這些地方,屬於朝廷接下來的重點安撫區域。

其余諸道,也是根據在職時間以及具體形勢,而有所調整。以西北為例,盧多遜升河西布政使,文武全才的武都侯吳廷祚平調榆林道,蘭州知府雷德驤升任隴右道,以文事見長的王祐升任關內道。

地方上的大吏的任免遷調,動靜雖大,但相較於朝廷而言,就屬於小事了。變動最大的,還在京城,在朝堂之上。

內閣建立了,並且明確了其決策地位與權責界限,設大學士、學士、郎官等職,人員無定額。第一任大學士,就是魏仁溥,他將放下手中具體的庶務,回到當年初投效劉皇帝之時,做謀臣的工作,參贊軍國之政。

同時入閣的,還有雍王劉承勛、英國公柴榮以及榮國公趙匡胤。政事堂那邊,趙普算是徹底上位了,以尚書仆射之職,統領諸部司衙,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國舅李業有些失望,他卸下刑部的差事,以尚書左丞之職,協理朝政。另有前山陽道布政使宋琪,升任尚書右丞,一並入政事堂,成為宰臣之一。

財政司由戶部尚書沈義倫升任,樞密院則由石守信接任,潘美則晉職兵部尚書,其余諸部司及禁軍高級軍職,也多有變動。

而其中,有個顯著特點,後起之秀們開始在朝廷中占據要職、重職,老臣以及舊功臣的比例,得到了進一步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