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孝明仁皇後(第2/2頁)

偏殿之內,劉承勛叔侄幾個,仍未離去,劉皇帝現身,再度迎拜。揚了揚手,看了看他們,劉皇帝直接道:“你們都回去吧!”

根本不容他們反對,不過,單獨留下了太子劉旸。要說劉旸笨,那絕對不是的,親自給劉皇帝盛上清粥,擺上菜碟,請示道:“您有什麽吩咐?”

“國有大喪,但軍政事務,也不可因此懈怠,接下來這段時間,你仍舊監國,同政事堂諸公處理國事,保證朝廷內外穩定,諸部司正常運轉!”一邊喝著粥,劉皇帝一邊吩咐著。

劉旸有些意外,畢竟劉皇帝都回來了,仍讓他監國,難免多想兩分。不過,注意到劉皇帝那平靜的面孔,平淡的語氣,還是俯首聽命:“是!”

按照禮制,逢父母喪,當守孝三年,當然,這是不可能真正切實履行的。尤其對平民百姓而言,要生計,要吃要喝,哪怕盡孝,也不能荒廢那麽長的時間。

為表孝心,劉皇帝卻要按照禮制來,不過作為皇帝,肩負著江山社稷,天下蒼生,也必須得奪情,因而以日代月。

在這段時間內,劉皇帝是徹徹底底地放下了國家事務,一心放在盡孝上。而為太後喪禮,朝廷上下,也幾多忙碌,劉皇帝特批錢百萬貫,用作治喪事宜,這也是這麽多年來劉皇帝因私情最浪費而無節制的一次。

為此,竟然還有一名禦史,拿太後遺命來勸阻劉皇帝,說如此做法,反傷太後賢明。一直以來,對於諫臣,劉皇帝還是很寬容的,但這一次,他發怒了,他覺得此人動機不純,是故作姿態,以直邀寵。

不只下令將那名禦史打了二十廷杖,還將其下獄同秋決犯人一起處決,還是大符勸阻方才保住了一條命,即便如此,最終也是流放邊州。

如此,對於太後喪葬大操大辦,朝中再無人敢發聲了。當然,此事發生後,劉皇帝的舅舅們怒了,直接聯名上表,願意共同承擔太後的後事費用,寧願傾家蕩產,也要給自家姐姐盡一份孝心。後來雍王劉承勛、徐王劉承赟也如此表示。

對於他們所請,劉皇帝自然沒有同意,也不可能同意。不過,他還是下詔,喪葬所費,悉從內帑出,與國庫分開。皇帝如此表示,大臣們怎能沒有表示,經過廷議,國庫也出三十萬貫。

因為太後之喪,東京城幾乎在整個秋季都沉浸在一片白色的哀傷之中,滿城無雜色,中秋節都過得沒滋沒味的,幾無慶祝。

國舅李業為山陵使,特地將高祖劉知遠的陵墓刷新擴大,出殯之日,東京足有數十萬百姓自發送行。靈駕南下許州,劉皇帝親自護送,沿途所過,叩拜之民不絕於道。

聽從了太後遺命,將之與高祖劉知遠合葬於睿陵。關於謚號,原本劉皇帝是打算定個長謚,把所有美謚都用上,但後來覺得,沒有必要,最終謚為孝明仁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