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兩京並重

“卿之意,朕已明了!”萬歲殿內,劉皇帝神情放松,沖敬坐於下的魏仁溥說道:“多謝指教,遷都之事,朕還需再做思量!”

聞言,魏仁溥起身,朝劉承祐一禮,道:“政事堂尚有公務,臣先行告退了!”

話已說盡,見劉皇帝並無留客之意,魏仁溥也主動請辭。

這兩日,為鬧得紛紛揚揚的遷都之議,劉皇帝將朝中重臣都一一召來相談,魏仁溥是最後一個。

並沒有用太多的時間發表自己的看法,關於遷都的利弊如何,魏仁溥一點未談,因為這段時間朝廷上下各種觀點也都拿出來了。說到底,最終還得看劉皇帝的意願有多強烈。

魏仁溥只是告訴劉皇帝,遷都之事,事關重大,就目前而言,朝廷還沒有做好遷都的準備,不只是人心的問題,還有由官到民各方面的籌備,包括洛陽的城建問題。

同時,魏仁溥表示,沒有必要過於糾結都邑問題,並拿唐時的兩京並重給劉皇帝舉了一個例子。如今洛陽已是西京,只是因為皇帝與朝廷久在開封,方使其淪為陪襯。

皇帝如以開封形勝不利,那洛陽不妨照修,朝廷卻不必整個遷移過去,只需要效仿前朝,每年抽出一段時間,巡幸洛陽即可。如此,既可起到東西兩京並重的效果,也可安撫那些因為遷都而心思浮動的人。並且往後,可以洛陽鎮壓關西,開封統禦關東,實在兩全其美。

嗯,魏仁溥的見解,實則略顯油滑,這種考慮,劉皇帝當然也是想到過的。看起來,是個比較周全的辦法,也容易贏得共識。

但世上難有萬全之法,倘若兩京並重,那麽也意味著,朝廷要設兩套行政班子,這可不是一個留守府就能解決的,因之或許又將造成一個冗官的問題。同時,劉皇帝還有一層憂慮,會不會因此造成東西的一種對抗乃至分裂?

劉皇帝素來是個多思多慮的人,而這種習慣,有的時候也會變成胡思亂想。不過,通過與魏仁溥一番對話,他心頭的矛盾倒也釋去不少。確實,不必太過糾結。

“朕是許久,沒有如此猶猶豫豫的了!”打開兩只因盤坐而發麻的腿,劉承祐自己按了按,嘆息一聲。

喦脫很有眼力勁,主動上前跪下,替他小心地按捏著。劉承祐問他:“你覺得,是洛陽好,還是開封好?”

聞問,喦脫小心地答道:“國家大事,小的不敢妄言!”

“又不是讓你來決定遷都與否,讓你說,你就說!”劉皇帝淡淡道。

“是!”皇帝的臉上看不出喜怒,只是聽其語氣,喦脫也不敢繼續表現他的謙慎了,低頭道:“小的只是二十年前隨駕路過洛陽一次,對西京並不了解,如說哪城好,自然傾向於開封。小的只是,有些不明白,開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同屬大漢京師,這遷與不遷,有何區別?”

聞之,劉皇帝笑了:“你這見解,雖則片面,卻也有幾分道理。”

話是這麽說,但這裏面區別可大多了。

“小的不知軍國大事,只信口言之罷了!”喦脫陪著點諂媚的笑容:“在小的看來,官家乃是社稷之主,您在的地方,就是京師,就是天下的中心……”

聽他這麽一舔,劉皇帝倒也覺得,似乎真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復雜了?當然,都邑之事,事關重大,關乎國運,涉及上下利益,哪裏是一拍腦袋就能輕易決定的。想得多些,不是壞事。

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考慮,以及同大臣們的交換意見,劉皇帝的想法,也基本定了,兩京並重。

事實上,哪怕真的明詔天下,大漢定都洛陽,開封就無用了嗎?絕對不是!因而,劉皇帝決定,在維持開封地位的同時,發展建設洛陽,至於他嘛,今後只能“辛苦點”,兩頭跑了。

關於遷都之事,朝廷中是沸沸揚揚,但是有一點似乎是所有的共識的,那就是大漢的都城,只有開封與洛陽這兩個選項。

西面,長安沉淪已久,可為一方重鎮,卻早不堪為帝都,屬於第一個想到,也第一個排除的。南面,也就一個金陵有“龍氣”,可為王業之地,只是屬偏安的王業,再加上大漢以北統南,怎麽都不會舍北而就之。

至於北面,可供選擇的地方就多了,太原龍興之地,但半個多世紀,數代更叠,其元氣已喪;幽州有成為大都的潛力,但太偏;稍微像樣點的,要屬大名府了,然有一說一,那還不如開封。

而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只有開封與洛陽了。開封有其客觀的有利條件,而洛陽,從東周時期起,便是天下的中心了,且歷代大一統帝國的都城,也無外乎這長安、洛陽這兩選,今長安衰頹,也只剩下洛陽了。

另一方面,固然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使得開封崛起,卻也不意味著,西部地區就不重要了,那仍舊是帝國的半壁江山,從河西到關隴再到川蜀,這都是大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