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2頁)

有了這個認識,與劉皇帝達成共識,也就不難了。

相較之下,對於拓跋李氏,就不那麽客氣了,其三代以內,不論嫡旁系,悉數遷出,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經過商討,決定將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遷到河北。在集中安置還是分散安置上,最終選擇了集中,無他,方便管理,遷徙的目的地,則是相州。

銀州與綏州,並沒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陸續投降歸附。畢竟,此前一直表現得強硬,實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們哪裏還能有其他選擇,都老老實實的。

在夏綏四州盡復之後,朝廷的善後命令也相繼而到,沒有任何的拖延,楊業與王祐便按照朝廷的政策方針,再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落實。

遷族的事情,在拓跋李氏內部,自然引起了強烈不滿,重土念家,可不是漢人獨有,黨項人同樣舍不得離開自己的故土。

尤其是李氏,他們早已是脫離了傳統遊牧生產方式的“新黨項人”。同時,對李氏進行大遷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怨聲載道,再加上,拓跋原本就是黨項大部,而李氏嫡系自李思恭開始,也是旺盛繁衍,僅家族就是一大堆人,想要把這幹人遷出,可想而知其中難度。

當然,人為刀俎,彼為魚肉,在大漢的強權下,李氏內部有再大的怨氣與不滿,在漢軍橫行的時代,也容不得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楊業可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順昌逆亡,他的戰刀,可還未怎麽開刃了。

另一方面,則是對原定難軍軍隊的處理事項,在此事方面,要謹慎得多,沒有任何事務,比軍隊出了問題,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

夏綏四州的軍隊,加起來也有上萬人,其中漢籍全部保留,其軍中精壯骨幹,一部分挑出充入番部以及就地戍防,還有一部分則調至東京禁軍,深入同化。

剩下有六千余眾,全部外遷,名義上是調走,這回不是內遷,而是發戍至山陽。宋琪在山陽任上,時不時地向劉皇帝要人,這回給他一份大禮。

六千定難士兵,可不是單純的六千卒,而是把他們的一家老小都包含在內的,是整整六千戶人口,對於邊地而言,足可充實好幾個縣了。

如此,將定難軍一番拆分,不管其他人怎麽看,他自己心裏是舒坦了很多。

當然,劉皇帝自己心裏也有譜,事情絕不會輕松,黨項人也不會就真的那麽聽話,那麽順服。在排除直接反叛的可能下,大漢在夏綏的統治,還需經歷不小的考驗。

要看王祐與楊業的能力。顯而易見的,楊業此番平定夏綏,最考驗的不是他統軍作戰的能力,而是他協調關系、處置俗務的能力,到目前為止,做得還不錯,楊業是個有大局觀的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