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2頁)

距離遼軍西征,已經快五年過去了,在這五年中,遼國是大獲戰爭紅利。根據從契丹內部刺探所得消息,通過攻略西域,遼軍共掠得牛馬駝羊各類牲畜超過一百三十萬頭,金銀財物更數不勝數,超過十五萬的西域各族青壯男女被押送回契丹國內為奴……

而所付出的代價,只是不到兩萬人的傷亡。在見到攻略西域的好處後,遼主耶律璟曾給耶律斜軫增援過一批兵馬,共計兩萬余部族兵,當然,除了支持西征軍外,也因為漢軍收取河西的行動,不得不加強西域遼軍的實力,以免大漢背後捅刀子。

而在開寶二年冬,在耶律斜軫陸續討平輪台地區的回鶻主力後,再度集中兵力西進,攻打龜茲,這一回,回鶻人沒能抗住,到開寶三年春二月,前後堅持了一年半的龜茲城被破,西州回鶻也就此被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雖然無法準確統計出遼軍西征,給西州地區帶去了多大的破壞,但也能大概給個測算。戰前西州回鶻擁有百萬人口,刨除死亡、逃遷、擄掠之眾,到開寶四年,西州剩下的人口也就四十萬左右的,這還是在攻略後期,耶律斜軫有意識地控制殺戮。

可以說,西域的歷史,進入了一段沉淪期,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復過來。

而高昌回鶻的覆滅,並不代表西域戰事的終結。在討平龜茲之後,因為於闐發兵救援回鶻,與遼軍為敵,耶律斜軫遣師南下,意圖將之一並消滅。

結果,遭受重挫。此時於闐的正式國號為“大寶於闐國”,其國王是統治了於闐半個世紀的李聖天,在老國王的率領下,於闐竟然擊敗了遼軍,斬俘兩千余。

耶律斜軫大怒,本欲親自揮師進討,更大的麻煩來了,擴張欲望正盛,正無處發泄的黑汗王朝正式參戰了,打著傳教聖戰的名義,大舉東進。

黑汗軍隊,論組織性,並不弱,裝備也算精良,更有聖戰的光環加持,但是遼軍卻小看了他們,因為不了解,於是吃了大虧。

雙方第一次會戰,是在開寶三年三月,戰於拔達嶺,遼軍兩萬,黑軍三萬。結果遼軍大敗,在黑汗重騎以及那些狂熱聖戰者的沖擊下,存有輕敵之心的遼軍,完全抵擋不住,損兵四千余。

那一仗是遼軍西征以來,遭遇的最大挫折,頭一次被打得沒什麽脾氣,雖然參戰的遼軍,有近半數都是回鶻的仆從軍。

有一敗,就有第二、第三,黑汗王朝的軍隊突破天山,向東挺進,先後在倭赤、末蠻、姑墨擊敗遼軍。而一直退到龜茲,遼軍才在耶律斜軫的帶領下,穩住陣腳。

遼軍前後,損兵上萬,包括契丹本部的軍隊。接下的局勢,對遼軍來說就不容樂觀的,甚至得用悲觀來形容,因為他們在西域的作為,是不能失敗的,而一旦失敗,靠武力暫時壓服的回鶻人定然不穩。

而反彈來得很快,當遼軍失敗的消息傳開後,高昌的回鶻舊民頓時就開始躁動,乃至暴動。

在堪稱危急時刻,還是耶律斜軫發揮著他的軍事才能,利用黑汗人連勝之後,驕縱急進,輕敵少備,暗集精兵,在龜茲城下,設伏擊之。靠著大棒重錘以及斬馬腿的戰術,破了黑汗重騎,並乘勝追擊二十余裏,殺俘五千余人。

由此,遼軍的危機暫時解除。但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黑遼雙方,在龜茲以西的塔裏木河流域,繼續大打出手。

或許有些出人意料,哪怕有耶律斜軫這樣的統帥之才,遼軍也難以占據上風,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遼軍問題太多,因為殺孽太多,西州破壞太嚴重,無法予以足夠的支持,而背靠的契丹,又屬於遠水,不能解渴。

相較之下,黑汗人是待高昌血流盡,在遼軍久戰兵疲之後,方才趁隙而動,自然占據著上風。在這樣的局面下,契丹人在西域形勢日蹙。

如此,倒使得於闐國大松一口氣,在南面看戲……

而西域戰亂對大漢的影響,大抵也就體現在陸上絲綢之路的阻斷了,看遼軍遇到黑汗這塊硬骨頭,甚至還有種幸災樂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