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二代勛貴(第2/2頁)

在很多人看來,縣尉這種芝麻小官,讓英國公的嫡長子擔任,也算是紆尊降貴了。柴榮對此,也持保守態度,但不是覺得官職低了,而是覺得柴宗誼年輕,怕他難以擔當的縣尉這種直接管理百姓的要職,尤其是中牟這種大縣。

很多品級低的職位,比那些高職,更加難做,卻也更鍛煉人。柴宗誼的官,是劉皇帝關照的,用他的話說,該下面好好鍛煉鍛煉,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至少是從共同宿衛出去的。

事實上,劉皇帝真正重視的人才,都有特意被安排從低位鍛煉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宰相必起於州縣,將帥必發於行伍,這是個硬道理。

同時,隨著大漢的勛貴二代們逐漸成長,在天下道州中,已然開始活躍著新一代的身影。科舉制仍舊是大漢最主要的選材方式,但是蔭官恩賜,也從未被放棄過,並且永遠存在,貫穿於歷史。

劉皇帝實則也是期待著,勛貴階層中能出一些人才,畢竟大家同屬統治階級,有共同利益,這些人會更積極地維護統治。但凡是有利就有弊,一怕尾大不掉,影響皇權,二怕養出一堆蛀蟲……

解決辦法,劉皇帝是想不出的,也不可能有那種只見好不見弊的辦法,他也只能管好屬於他的時代,樂見其利,警惕其弊,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更多的,真的做不了了。

柴宗誼到任,比趙匡義可要早些。不過,等趙匡義到任之後,兩個人倒也走得近,趙匡義在年輕的勛貴之中,名氣還是很大的,很多人也樂於與他交往,就包括柴宗誼。

此番,柴榮回京,做兒子的當然也收到了風,一直派人在驛道上盯著,隨時通報。趙匡義也知曉此事,還特意讓柴宗誼通知他。

於是,當得知英國公已然過境後,趙匡義也沒有絲毫猶豫,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即帶著那名吏人,前去西城門,與柴宗誼會同,前往拜迎。

趙匡義比較聰明,沒有大動幹戈,把縣衙的官吏都帶上,只與柴宗誼二人,領著幾名家仆前往。也可以說,他不是以中牟知縣去迎拜柴榮,而是以子侄後輩的身份前往,表示一番禮節。